“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竹林七贤”最初之得名,据说是由于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结伴“集于竹林之下”。而关于“竹林之游”的时间和地点,素来存在极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七贤真正联袂作“竹林之游”从未存在过,不过是后人附会上的一种名士形象。而“竹林七贤”也是先有“七贤”,“竹林”则是后人刻意所加。陈寅恪先生就持此种观点,认为“竹林”是取自佛教名词“Velu”之译语,意为释迦牟尼说法处,在东晋中叶后才被加于“七贤”之上,也就是说,东晋时才有“竹林七贤”的称谓。
七贤“同游竹林”是否存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东晋陶渊明在《群辅录》称七贤“魏嘉平中并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这也是传统史书中的记载。实际上,嘉平年间高平陵事变发生已久,阮籍、山涛等人均已经出仕司马氏,七贤作为一个名士群体而言,已经瓦解分裂。此时,执掌朝政大权的司马氏正为代魏自立做准备,大肆铲除异己,身为曹魏女婿又坚决不肯出仕的嵇康早就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如此险恶而微妙的政治环境下,七贤断然不可能再携手,来一次悠然自得、肆意酣畅的“竹林之游”,因而七贤“同游竹林”如果真的存在,也应该发生在高平陵事变之前。
七贤共同的“竹林之游”应当开始于王戎成年之时。根据他的生平记载,他大约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出游,得与阮籍相识,随后即加入了嵇康、山涛等人玄谈的行列。照此推算,“竹林之游”开始确切的时间应该是在王戎与阮籍相识后,而地点也并非在传统所认为的山阳,当在洛阳附近。由于不久即发生了高平陵事变,因而七贤结伴“同游竹林”即使真的存在过,时间也并不长久。因刘伶及阮籍诗文均有提及首阳山(邙山),本书选定首阳山竹林为七贤结伴游览之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