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百三十一章 金马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万年对贾科长的感觉,一直很复杂。

一方面,佩服他,他的电影里有一种粗砺感,这来源于生活的厚度和力量。他用镜头填补了中国电影关于县城的影像空白,以人文关怀记录时代的变迁,就这一点,他就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方面,万年又很膈应他。贾科长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人,理想化到不愿意去接受现实。

即便是不迎合市场,不迎合主流,他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忠实于自己的视野和视角。而往往从这种小众,甚至于是个人视角看出来的东西,大众不会喜欢。

所以,他就用那种理想主义的心态去在艺术和市场的夹缝里边生存,象征性的抵抗着大势的侵蚀,却也始终无能为力。

比较讽刺的是,在地下的时候,他能在小县城里肆意的撒欢。反倒是上岸之后,沉溺于符号化角色的构建,太注重空间和形式,把人放到了一边。

《天注定》的四段小故事,《山河故人》的三段式结构,所有人几乎都是符号化,性格的转变都在一瞬间。

就比如宝强在《天注定》里的那个杀手的角色,为什么杀这种最有发挥空间的剧情全部被跳过,角色变成了符号,再也没有最开始《站台》中,时间对角色的影响那般鲜活。

从《三峡好人》开始,贾科长已经不满足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拼贴上瘾,到《山河故人》为止,拼贴已经到了极致,三段年代、三种画幅,还有虽然是一个但明明就是三个的故事···

其实也能说得通。

有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是,引人入胜。有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是文献,注重真实。

贾科长就属于后者,他说希望影片能有种文献性,希望能记录下时代的印记。这类电影的确有必要存在,但显然影响了故事,沦为了新闻事件的再现,人物和情节都被符号化,失去了灵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