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以工代赈,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一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
比如《晏子春秋》中,齐景公时,晏子筑路寝之台;
唐朝时候,李频任武功令就曾频发官廥庸民浚渠;
欧阳修知颍州时,募饥民大修灌溉陂塘,救饥的同时,兴修了农田水利;
赵忭知越州时,通过修筑工程以赈济;
范仲淹知杭州时,兴造寺庙及修建仓敖等活动,为饥民提供就业佣工机会,从而达到救赈饥民的目的,与晏子修路寝之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初年,由朝廷出资经营公共设施的观念,徭役制仍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徭役方式强征集劳动力来修筑道路、桥梁、水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因为大规模徭役,很容易造成【多杀士众,竭力民财,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这对小农经济体系下的中原王朝而言,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两宋的财经事务体系高度发展,以工代赈这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逐渐被朝廷和民间所接受。
类似于:【以有余之财以惠贫民,募民兴利,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的观点普遍出现。
兴役顺贫富之便,就成了两宋赈济最常用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开仓放粮那么简单。
所以朱祁钰在盐铁会议上,让工部给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这种极其类似‘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并非朱祁钰首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祖宗之法,并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
更不用出动胡濙这样的洗地利器,进行洗地。
为何大明没有大规模以工代赈的案例?
因为大明朝廷实在是穷的自己都养不活了,地主家都没有余粮,怎么进行以工代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