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寅恪的小女儿刚出生一个多月,芦沟桥事变引爆了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后,日本一手表示“不扩大”方针,一手向华北派兵。至20日为止,日本中国驻屯军所属部队已分别集结于密云、高丽营、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区。日军的步步紧逼和积极准备扩大战事,昭显出他们意欲侵吞中国的野心。7月下旬,日军三路围攻北平。在日军向平、津地区集结期间,中国政府军事当局派兵向保定、石家庄地区集结。7月28日,日军在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开始对华北发动全面进攻。日寇的连续入侵,使天津、北平相继沦陷。
时局混乱、人心惶惶,陈寅恪一家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陈寅恪的父亲散原老人和陈寅恪一家住在北平城内,终日听着隆隆的炮声。散原老人素来关心国家民族兴亡,这时,他已经85岁高龄。当日军进入北平后,面对山河破碎,情绪很消沉,卧病在床。无论家人怎样劝慰,就是不肯进食。终日忧愤不食,导致病情加重,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日子,他拒不服药。散原老人在临终时还问:“外传我军在马厂得胜,不知确否?”9月15日,散原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5岁。陈寅恪从老人拒食抗日中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日本投降时,他写诗抒发内心的喜悦与感慨:“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对这段国耻家恨,他刻骨难忘。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万千人民流离失所,万千人民的理想与梦想被击打得粉碎,万千种欢乐与悲伤交替,凄风苦雨中经历着错综复杂的世态冷暖。北平沦陷前,清华已准备南迁。沦陷后,国民政府命令清华、北大和南开,到湖南长沙合组一所临时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定于当年10月25日开学,11月1日上课。于是,在料理完父亲丧事,满“七七”后,陈寅恪不得不结束平静的清华园生活,于当年11月3日清早,与夫人唐筼一同携三个女儿及女仆王妈等仓皇逃离北京,踏上了辗转南渡的艰难历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