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古代人的财政观念中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节省,能少花钱就少花钱。但朱允炆的财政观和他们并不完全相同,后世为了带动经济,每年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楼,造了多少堤坝,开了多少矿……
用财政推动基建,基建带民生,民生带内需,内需带商业,商业带税收,税收带财政,这个逻辑与思路是站得住的。
其实古代人也清楚这一点,只不过没有形成过思想主流,比如诸多朝代中出现的“以工代赈”,就是典型的基建带动经济,但古人并没有将这种思维提炼出来,只是单纯作为灾荒年份的应对之策。这也是经验学问与理论学问的区别之一。
自国子监革制,杂学入国子监,尤其是数学作为主要课业,教材的编制,国子监的学问已出现了本质改变,其不再是单纯的经验之学,而是开始将一条条经验脉络组合为体系,系统学的思维初步建立,理性的思考与追问逐渐增多,相应的学习、表达工具也不断更新。
表格、柱状图等,并不是朱允炆引入国子监的,而是国子监监生研究账册,学习数学统计的时候演变出来的结果。
国子监已经有人开始学习屈原问天了,为此还打算加入二炮局研究火药去,结果二炮局还没去成,先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被杨士奇狠狠揍了一顿……不过那家伙现在已经被朱允炆调到二炮局了。
教育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啊。
朱允炆已经听不到杨士奇在讲述什么,也没有听到毛泰亨的反驳,脑海中满是教育与科研问题,如何借助科研,跃进大明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是个关键。
后世那么多科学技术,大明尚不具备制造与研究的条件,别说飞机导弹,就是自行车都捯饬不出来啊,橡胶这玩意还在南美洲,即便是弄来了橡胶树,朱允炆也不确定能不能造出轮胎,那玩意的工序很复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