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历史老师没讲的部分是书上的三段内容。第一段解释为什么第二次社会革命后没有再发生过藩国希望脱离帝国联邦的浪潮。这是因为从363年起,帝国中央实行了后来被总结为‘帝国分工论’的政策,为每一个藩国至少寻找到一个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中原也是一样。最后剩下的所有地方都不适合发展的产业,则由帝国‘中央计划委员会’进行研究给出建议,在哪里建设或者干脆不发展这个产业。由于每个藩国都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帝国联邦各地区均衡发展,藩国自然没有脱离帝国联邦的想法。
不要误会,帝国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央计划委员会也没有任何实权,只是得出调查报告供帝国高层参考,产业如何布局仍然是帝国高层决定,而不是由‘计委’决定。而且这个衙门后来被直接撤销,没有被改组为什么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第二段解释了一下推恩令。根据并不见于正史的传言,昭帝在病逝前几年曾嘱咐嫡长孙、嫡长曾孙将来当了皇帝后实行推恩令。(当然,允熥知晓这并不是传言)这一段写到:不论昭帝是否有过这样的嘱咐,但由于对当地土人的同化尚未结束,章帝等三位皇帝认为实行推恩令会减缓同化速度,所以暂缓推行,计划在同化完成后再实行。但在同化尚未完成时就发生了第一次社会革命,革命后皇帝的权力下降,资本家掌握了国家权力,他们没有将藩国并入帝国中央的想法,推恩令也就没有实行。
第三段介绍了一下帝国联邦最为特殊的两个藩国,封在埃及的戊藩,与封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丹藩。戊藩在中原内乱时不得不投靠强国英格兰,不得不签订一系列条约,成为英格兰的附庸国,并将苏伊士运河交出去。拂菻裔在国内的地位也显著提高,一度控制国家。中原恢复秩序后戊藩国王马上引入帝国的势力作为平衡。英格兰为了本国的货物能够出口到小帝国联邦,容忍了戊藩的做法。随着帝国的实力恢复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戊藩也越来越摆脱英格兰的控制,最终于复兴历442年废除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收回苏伊士运河,承认帝国中央的宗主国地位,并成为《第二次夏威夷协议》的签约国。但这个藩国仍然与其他所有藩国不同,与拂菻国家关系密切。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