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日前与友人去杭州一名寺。参拜兼游览之后,入一素斋。龙井香茗三巡过,忽见端上一大条姜黄葱绿油亮酱稠的“松鼠黄鱼”来。友人见我惊愕,解释道:假的。不是真的鱼肉荤腥,其实仍是素的。不信?动筷!于是挑开“鱼皮”,发现乃豆腐皮,油里炸过;于是探寻“鱼肉”,方知都为豆腐干,很精细地剖成片切成丝剁成末了;于是挟起“鱼眼睛”注视,原来是两颗水发的亮闪闪的大西米。乃至入口,更是满嘴香菇香干盐糖味精,全无鱼味。
我不喜欢这种不真实的菜肴。
正如我不喜欢那种装模作样地以华丽的形式掩盖不真实的内容的文章一样。
我以为,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学手段,不管有多么先进多么前卫多么玄妙,若是游离于作家切身的真实感受之外,便很难成为内容的良好载体。豆腐皮炸得再油光锃亮,包容的毕竟不是鱼肉而只是一腔豆腐千丝。写意识流的人虽然很多,为什么只出了伍尔芙、乔伊斯几个高手?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各大洲都有,为何无人超过甚至接近南美的马尔克斯和阿斯图亚斯?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让发自内心的真实取得相应的外部形式这样的高度的。
正如我吃鱼爱吃原汤原汁清蒸鱼,而不喜添加大量糖醋、蚝油、咸卤,更厌憎以豆腐皮大西米装扮成鱼一样,我宁可读那些不作伪饰直言其事直抒胸臆不刻意追求形式效果的文章。
事实上,一个能够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或故事,本身就隐含了某种形式。当它经过作家的笔具备了文学的形态时,即使它不去披挂世上最时髦摩登的外衣,它也一样形成了它自身的形式,具有了它独特的魅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