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燕伋望鲁台
教师焦玉兰带着学生走上了望鲁广场,在望鲁广场的前面伫立着一座牌坊,牌坊的上方镌刻着“望鲁台”三个大字,而在牌坊的两侧有一对石狮,石狮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要洞穿迷雾中的假象,教师焦玉兰和她的学生在望鲁广场上行走,他们抬起头看见了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热情地给游客们讲解着望鲁台的悠久历史,在望鲁广场的右侧是公共卫生间,保洁阿姨正拿着笤帚和拖把打扫着洗手间的卫生,在望鲁广场的中央是一座又一座的花坛,花坛里种植着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花、茶花、桂花、矮牵牛、绣球、紫薇、风信子、女贞、黄杨、海桐、石楠等等,娇艳的花卉浸透了雨露的滋润长得比破土而出的竹笋还旺盛,花坛的旁边是一片绿意葱茏的草地,草地上栽种着香樟、银杏、栾树、雪松、水杉、榆树、侧柏、垂柳、梧桐、红枫、朴树、红叶李、木槿等等,高高低低的树木犹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遮蔽了山川的角角落落,教师焦玉兰给她的学生介绍着花坛里的花卉和草地上的树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着犹如八九点钟冉冉升起的红太阳。
导游李梦龙带着游客站在了望鲁台的脚下,在望鲁台的高墙上书写着“中华尊师第一台”七个大字,游客们望着这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心中莫然升起了一丝自豪感,导游李梦龙带着游客沿着石阶向高处攀登,短短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仿佛已经走了上千年,游客们怀着谦卑的心来到了望鲁台的最高处,望鲁台高11米,底径35米,它不但是燕伋用心血和日撮土日积月累而成的真情台,而且是燕伋以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品性浇筑起来的尊师台。在望鲁台的四周插满了写着“燕”字的旗帜,飘扬的旗帜承载着博爱的情怀向远方传递着幸福的佳音,游客们站在望鲁台上向远处望去,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片又一片的银杏林和柏树林,这些林木相互拥抱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导游李梦龙把游客们叫到自己的身边,他给游客们一五一十讲起了燕伋的生平事迹,他说燕伋,生于公元前541年,卒于公元前476年,字思,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渔阳人,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名门望族,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授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娶妻壤氏,贤而知礼,19岁到20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试拜师求学。23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史制和道德规范,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5年,27岁回故里,在家过了8年耕读生涯,35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了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住了5年,40岁回到了宝鸡。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办学教书,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18年,直到周敬王十一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鲁,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65岁,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