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为的是“求真”与“求美”,为的是把捉“意义”与“意味”,这就决定了他的诠释离不开学者的审慎和理性,也少不得诗人的想象和激情,因而也就形成了他那激情与理性交融的学术个性。“求真”在他的诗歌诠释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求得“文本意图”,也即上文所说的把捉文本的“意义”,他从文字校勘、音韵训诂入手,力避望文生训和凿空而谈,每一断语都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材料之上,这断然容不得半点主观臆想,必须严守客观、冷静、严谨和理性,对此上文已有阐述;(二)把握诗人和诗风的本质特征,解剖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的内部机制,分析形成不同风格的外部原因,追寻诗体和诗风历史演变的轨迹,这种意义上的“求真”必须具有深刻的思辨理性。
他总是把一个诗人放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观照,《贾岛》一文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贾岛既不像孟郊、韩愈那样用古体诗咒骂“世道人心”,也不像白居易、元稹那样用“律动的乐府调子”“泣诉着他那个阶层中”的不幸,只是作“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他分析贾岛专写五言律诗的原因说: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有没有抱负“总得做诗,做诗才有希望爬过第一层进身的阶梯。诗做到合乎某种程式,如其时运也凑巧”,才有可能“混得一第”,而“五律与五言八句试帖最近,做五律即等于做功课”。接着他又追问道:他“做诗为什么老是那一套阴霾、凛冽、峭硬的情调呢”?对此他提供了一种文化社会学和个人心理学的解释:“他目前那时代——一个走上了末路的,荒凉,寂寞,空虚,一切罩在一层铅灰色调中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与他早年记忆中的情调是调和的,甚至一致的……早年的经验使他在那荒凉得几乎狞恶的‘时代相’前面,不变色,也不伤心,只感着一种亲切、融洽而已。于是他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鹤、石、冰雪……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这同时也回答了每一个时代何以在临近衰败灭亡时都喜欢贾岛的原因。他阐释初唐浮艳的诗风时,也是从文学与学术互动这一角度切入,从论文的题目《类书与诗》就可看出他的思路。唐太宗时代出现诸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大量类书,闻一多由此敏锐地发现这些类书与初唐诗歌的共性与联系,因为类书这种“既不全是文学,又不全是学术”的“畸形产物,最足以代表初唐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了”,而“文学被学术所同化的结果”,便出现了“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较精致的类书”,它们二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征集词藻”,于是形成了初唐诗歌堆砌词藻的时代风格,唐初五十多年的诗与其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孟浩然》一文将研究对象放在他所生活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理解,让人们能真正认识“孟浩然的诗”和“诗的孟浩然”。《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也“把眼光注射于当时的多种文化形态”,从当时的音乐、舞蹈、绘画、宗教、军事各种文化形态的交织中来探讨杜甫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同时他还广泛地考察了杜甫与同辈诗人的交往和友情。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