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序言后记 《唐代“三包”考辨》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唐代诗坛虽被历代学者反复耕耘,但聚光灯常照在那些大诗人和名诗人身上,有些诗人至今仍被冷落在“灯火阑珊处”,有些史实仍沉没在历史的深渊中,似乎“世间原未有斯人”。这也许显示了历史的公证,谁给民族和人类的贡献越多、越大,谁的英名就传得越久越远;同时这也许显示了人类的精明,不传诵那些名人名作,难道还要去死记三流乃至末流的诗人、诗篇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用有限的时间来欣赏名人名作无疑是最经济的选择,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只把眼光盯着几棵孤零零的参天大树,而无视周围广袤的森林,我们就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创作生态,无法认识那个时代的精神氛围,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参天大树的生长环境,更无法深刻理解和鉴赏大树本身。因为任何诗人都不会是“冰山上的来客”,他们都属于各自时代整体的一部分,在李白和杜甫身旁围绕着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人生理想,相近的情趣爱好,相近的审美体验,还有着相近的语言习惯,相近的诗歌笔法,只有熟悉了这个诗人群体,我们才会对李白和杜甫有“同情之理解”,才深深懂得李杜“原来如此”。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星空上,该著所考论的“三包”父子——包融与其二子包何、包佶,自然算不上光彩夺目的明星,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名之辈。包融早在神龙中便“扬名于上京”,初盛唐之际与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包何、包佶兄弟同样诗名早著,史称“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可惜,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与今天对他们的重视和研究毫不相称。作者在该书的绪论中说,“从生平考辨来看,除包佶生平经由蒋寅、张强等学者的考证梳理而略为清晰之外,包融、包何的生平尚未得到全面细致的梳理考证。自著作整理而言,除包融诗歌被收入王启兴、张虹所撰《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外,包何、包佶的诗文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眼前这部《唐代“三包”考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学术遗憾。该著首次对包融和包何的生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考证,探讨了“三包”家世源流,绘制了“丹阳包氏家族世系表”,总结出丹阳包氏家学、家风的特点,并对“三包”交游状况做了详细分类考证,还首次对“三包”诗文进行了全面搜辑、考辨、编年、校对和注释,并编成《“三包”诗文编年校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