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上说,广东又到了七月荔枝季节,不少果园商人趁机图利,两颗“外销挂绿”标价八十元。挂绿产於增城,是荔枝中之极品,母树只剩一株,即“西园挂绿”,有四百年历史,一度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贡品。这株树目前是国家保护的古树名木,四周围了围墙,六七月蝉鸣荔熟时节聘请六名园丁分五班二十四小时轮流看守,还要园内专家天天点算国宝树上荔枝,每一班园丁都要汇报掉了几颗在地上。“西园挂绿”这个名字诗意盎然,当年虽是朝廷贡品,现在当已经不堪乱摘了,每年树上长的禁果,听说都送到中南海给领导人日啖数颗,过一过康熙的瘾。这株名木乍看与寻常老树无异,否则文革期间可能早就毁了。
人非树木,难成国宝;十年浩劫,不知多少“人中挂绿”连根都给整烂了,遑言其他。日前《大公报》的“大公园”版有李辉《逛旧书摊》一文,说到文革期间“知识被贬,教授、学者被惩罚去打扫厕所,哪怕像冰心、俞平伯这样一些已逾古稀之年的文人,也只能被迫在水稻田里弯腰插秧,或者饲养小鸡。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同样的将知识毁於一旦、将知识分子尊严彻底贬斥的时刻”。陈寅恪先生也算是中国学术界的“西园挂绿”了,他不但精治文史之学,而且常怀遗少之情,难怪红卫兵要罚他跪,要他背毛语录,背不上来就打他。
最近国内那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深受知识界注意,“陈寅恪”三字走红,连商务印书馆也摆出了一九七八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的《谈陈寅恪》。这本小书收了当代十几位文人学者回忆陈先生的文章;他们都是陈先生的朋友门生,笔下感情真挚,谈的都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陈先生,文字清淡而隽永,教人心暖鼻酸。有一篇文章说,陈先生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用一块黄布包了许多那堂课要用的参考书,而讲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参考书。陈先生很吃力的抱那包书进教室,绝不假手助教帮他;下课同学们想替他抱回教员休息室,他也不肯。陈先生常把资料抄满整个黑板,擦掉再抄;学生担心粉笔灰有碍陈先生的健康,於是一看到他快写满就自动上前替他擦黑板。陈寅恪身体孱弱,却从来不请假,讲课内容每次不同,创见(discovery)极多,全非複本(reproduction)。另一篇文章还说,陈先生律己严而给学生分数宽,每以高分给同学。这当是为了鼓励后进了。Henny Youngman开玩笑说,真想走进古董铺去问一声:“有新货吗?”("Walk into an antique shop and say, What's new?")陈寅恪这爿古董铺年年有新货,像“西园挂绿”那样稀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