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退尔》是席勒最后的、也是最深思熟虑的一部作品。当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已经研究过康德,并且注意到了费希特——正处在歌德的影响下……这个热情如火的青年,曾在《强盗》中鼓吹要把人类从古老偏见的沉重压迫下解放出来,而在《退尔》一剧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具有真诚、高尚、平和信念的进行自觉创造的人。然而这种在哲学上成熟的创造意识,只有在极少数天才人物身上,才会在付诸实践时不与某种冷漠相结合;席勒本人曾在他自己写的一封信(好像是给伯蒂赫尔的)中抱怨道,他自己的作品呈现和展示在他眼前时显得太平静、太清晰了。《退尔》中的每个人都代表着人生的某一要素,代表着人的精神的某一方面;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仅想得很深,很艺术,而且还充满着由衷的温馨、真正的高尚和恬淡的高雅,——充满席勒的美好心灵的所有品德。然而艺术只有在那时候才能大获全胜,即诗人所创造的人物在读者看来栩栩如生,具有独立的生命,以至在读者眼里连这些人物的创造者都消失不见的时候,——只有当读者思考诗人的作品,就像思考一般生活一样,并进而承认他(不用说,是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内)是永恒的艺术家的当之无愧的模仿者。否则,用歌德的话来说“你就会感到作品的用心,因而大失所望”(Man fühlt die Absicht und man ist verstimmt)。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认艺术家在达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是永无止境的,渐进的,尽管席勒的作品在完美与情节的紧凑上远逊于莎士比亚,甚至也远逊于歌德,但是这些作品还是完全应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普遍尊敬。此外,一个真正的伟人的缺点,就如同他的优点以及一般说他的整个人一样,都是与他的民族的优缺点和性格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退尔》是德国人喜爱的作品,它在各方面都表现了日耳曼精神;《退尔》不是戏剧,而是一个剧本,——德国人身上缺少的正是这种戏剧因素,他们戏剧的不景气就证明了这点。虽然《退尔》的内容是严酷的斗争,但是这整部作品却充满了一种庄重而又古朴的宁静:瑞士人奋起反抗他们的压迫者,进行得平静而又不可阻挡——德国也一样,最重大的变革,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在外表上不触动人民的风俗习惯,不触动社会的平静和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管思维的理性与管执行的意志,二者的分裂是日耳曼精神固有的,席勒通过退尔与其他爱国志士的关系对此作了忠实的描写;退尔没有参加他们的会议,没有发誓要拯救瑞士,可是却杀死了盖思勒,也就是说,他实际上解放了瑞士。他是个非凡的人,然而他同时又是个庸人:他是个真正的德国人……黑格尔的相貌既像古希腊人,与此同时又像个自鸣得意的鞋匠。退尔是个笃信上帝的人,他尊重任何权力,乐意承担他应该承担的义务,然而他自己又说,他只有每天重新获得生活才能热爱生活。我们曾指出,席勒对自己的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退尔》中的一切,从通过渔夫、牧人和猎人等向你们介绍瑞士生活的主要特点的第一场起,直到第五幕引进约翰·巴里奇达这一构想为止,——一切都是令人叹服地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这种深思熟虑简直使德国人如醉如痴。对于他们来说,阅读《退尔》是一种享受,但是他们没有感觉到,在这种享受的事实中包含着既意识到他们的大优点,也意识到他们的大缺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