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卢象升很累,身心疲惫。
不管是原有历史,还是这一个时空,今年都有是否议和的大争论。
但战和之争,在清军抵达北京时,就实质上已经结束。
兵临城下,还议和个鬼啊?
满朝君臣再怎么智障,也不会幻想满清打到北京还能议和。
历史上,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的矛盾核心,并非《明史》所写的主战与主和,而是战略方针完全不同!
卢象升属于“主战派”,主动作战,伺机歼敌。
高起潜属于“避战派”,囤积重兵,消极防守。
杨嗣昌属于“稳战派”,分兵守城,切忌浪战。
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指望满清抢完就走。唯一的区别,是高起潜完全不敢打,杨嗣昌在十足把握之下愿意打。
为了阻止卢象升冒进浪战,杨嗣昌甚至故意拖延粮草供给。
“督师,粮草快不够了!”
“再派人回去请粮。”
卢象升不但在跟满清作战,还在跟身边的文官武将作战。
即便杨嗣昌调离北京,情况依旧无法改变。
因为高起潜不愿打野战,卢象升麾下将领也不愿打野战。于是,前者克扣粮草,后者阳奉阴违,以此来逼迫卢象升不要乱跑。
像王朴这种将领,统兵八千,关键时刻很可能不战而退。
对于边镇武将来说,即便整个南直隶被抢光了,只要不被满清打下北京即可。百姓被烧杀抢掠,这事儿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
保住了部队,就算大败而归,皇帝都不敢从重处罚。
失去了部队,就算大获全胜,也有可能莫名其妙丢官下狱。
既如此,为何要主动寻求野战?
远隔两三百里跟着,等满清抢完离开,他们再“收复”失地不好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