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零八章:《墨治法》(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举国制,即在以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集全国人力、物力集中来做一件事。

这对于东梁君而言又是一个闻所未闻的词,以至于他精神一振,继续仔细观阅起来。

在举国制的诠注后,李郃干脆就以少梁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举例,表明举国制的优点。

战后的少梁,面临着数个重大问题,比如魏国的报复。

但最最迫切的,则是青壮年劳力的严重不足。

这些青壮年去哪了?

答案是参军了。

昔日在梁姬的恳求下,少梁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参军了,正因为如此,少梁在结束与秦国的战争后,国内仍然还剩下至少两万余军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已编为军卒的青壮年该如何处理?

解散为民吧,万一魏国日后来攻,少梁又得临时征募这些疏于训练的青壮年迎战,再一次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解散吧,全国就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根本无法满足耕种所需的劳力。

基于这个问题,李郃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军屯!

也就是说,那两万余青壮年不解散,直接编成若干个营,农忙时参与全国性的耕种,农闲时则在各个营继续训练。

这个建议让东梁君拍案叫绝。

他怎么也没想到,此前他与尹骘、范鹄等人头疼了许久的问题,竟如此轻易就被李郃解决了,而且解决地十分巧妙,堪称两全其美。

但之后李郃就军屯一事展开的铺叙,就让东梁君感到了困惑。

因为李郃主张军屯的收获全部归于国家,那国民怎么办?

答案是国家发粮。

对此李郃也做出解释。

首先,与秦国一战后,他少梁的百姓几乎都没有余粮了,只能凭借秦国赔付的总共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来生活,直至来年的秋收,整整长达九个月,与其发九个月的粮食给全国百姓,致使一部分粮食流入市面,那还不如由国家来发放,更有利于确保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得到足够的粮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