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梁世杰淡淡一笑,说道:“李都监、闻都监,你二人可知为何此事我不找孔目、推官商议,却独独找你二人禁军将领相商?冀、鲁二地匪患频频,各地征剿不利,就连百姓都对官府颇有微词。为何?正因有九头虫那种蠢材为祸一方,旁人却把怨气撒到官府上来!
而那萧唐既然如今在民间名头甚好,卖个恩情与他,让他为我所用,不但日后于民间行事有不少好处,而且届时本官下判书道:‘念萧唐、武松仗义出手救下苏氏遗女,虽遭构陷误伤人命,而萧唐长街杀李少华乃为报父仇。其罪虽当罚,但其情却可悯,故而从轻发落之’,他们又会如何看待本官这要烧上那三把旺火的新任大名府留守相公?”
按说现在中国强调杜绝“人情执法”,萧唐这种报复性杀人,想都甭想直接就可以定性为蓄意杀人罪,还是在公共场所行为性质极其恶劣。可在宋时儒家社会不但将忠、孝等品质同样会反映到案件的判理中,血缘关系也是当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社会纽带。所以由于礼教的宣传,社会舆论对于亲情,尤其涉及父母的复仇杀人者无论于公于私都会深表同情。
又比如《后汉书》中彭修曰:“父辱子死,卿不顾死邪?”(你既侮辱我爹,那我必须跟你玩命,你怕不怕死?);南北朝时梁朝吉翂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我只求替我父亲去死,犯死罪的囚徒,就应该再多一个,又怎能少了我?);就连孔老夫子都说:“居父母之仇,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父母之仇没报前,就当睡在草席木枕头上警醒自己不忘仇恨,不当官享乐,与仇人不共戴天,记得随时拿着兵刃,万一出门遇到了杀父母仇人了呢?都省得回去拿了,可以直接抄刀子玩命....)等等太多关于为父母报仇雪耻或代父受死的典故名言在各类传记史书中大书特书,广为儒家弟子所传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