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东耳室内,一片忙碌景象。
“钮钟一套14件,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北墙壁下。”
“甬钟一套5件,位于钮钟东侧。从小到大,依次摆放在地面上,未见有木架。”
“甬部与钟体同模铸出,保存基本完好,形制相同,大小不一。”
“每件甬钟的外裴都有丝绢包裹的痕迹,表明是包裹入葬。”
“勾鑃一套8件,置于东耳窒后壁,出土时多数大小相套,器形基本相同,也是一体铸出的。”
“勾鑃上的铭文,除了统一的“文帝九年乐府工造”之外,其下每件还阴刻了“第一”至“第八”的编码,篆文字体工整!”
“刻有第一的勾鑃最大,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以下依次递减!”
“第八最小,通高只有36.8厘米,重10.75公斤!”
陈翰与林雅,庄云鹏他们,正在清点着清理出来的三组青铜编乐。
孔建文和李教授,则在旁边进行记录。
三组青铜编乐的每一件器物大小、形制、特点都记录归档后,李教授合上本子:“一会从三组青铜编乐里,各选曲一件,请广东地质局中心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进行电子探针分析。”
“确定一下这三组编钟的化学成分,看看制作的合金比例。”
一般来说,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制作青铜器时都要用铜、铅、锡三种金属作为主要原料。
不过到底这三种原料的配比多少,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工坊铸造出来的青铜器都不一样。
这三组青铜编乐的出土,对研究南越国当时的青铜器制造工艺,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必须好好研究。
“剩下的这些青铜编乐,就分装送到广州博物馆暂存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