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于谦还有个疑问,便问道:“为何会有这么多读书的孩童?”
他自己就是读书人,所以很清楚,在大明,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洪武初期,朱元章颁发了大量的优待读书人的制度,比如不需要纳税等,是因为大明百废待兴,需要读书人来参与治国,同时也是因为,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读书的成本很高。
周礼有云: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其中的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有时匾额看到“荫泽庠序”,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大体上来说,在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官学,一类是私学。
官学就是指朝廷和地方各级官方直接创办管理的学校,最高级别的官学,就是太学和国子监,而地方的官学又称为乡学或是学宫。
官学的经费主要靠朝廷拨款,还有一些就是商人士绅的捐助。
宋朝时期,因为人口数量庞大,导致官学学生人数太多,拨款与捐助已经无法满足官学支出,曾出现过一种“学田”制度。也就是说,朝廷拨一块地给学校,然后让学校租给附近的百姓,用所获得的租金来维持官学的开支。
在官学中,学生可以免费就读,也提供免费的吃住,有些时候还可以领到一些零用钱。
但是,在古代想要上官学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最初的时候,官学本就是为贵族弟子而创办的,属于贵族阶层。到了唐宋时期,官学才逐渐向平民百姓打开大门,但也不是谁都能进,需要天赋异禀,不说过目不忘,七步成诗,至少也是当地的才俊。
除此之外,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这部分人就需要交学费,而且食宿等也需要自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