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朱榑认真地想了想,发现无法回答。
刘家现在都是女眷,他也不方便久留,想留一些银两,身上掏不出值钱的东西来。
别看他是藩王,但没月例。
从刘家出来,准备打道回皇宫,却看到长安大街上,百姓们站在皇墙下,昂头望着皇墙上的空印昭告,还有鼓励举荐人才的昭告。
今年是科试之年,朝廷却没贴出科举告示。
朱榑看到,一个青壮牵着牛耳而行,跟随牛后徐徐而走,满怀期盼在皇墙边停下来,很快眼神里的期盼转为失落。
“今年没有科举啊。”
“看样子是没有了。”
聚集过来百姓越来越多。
百姓们议论科试的事,听到今年没有科试,眼神黯然。
明初百姓的识字率较高,有些能看懂榜文,这得益于朱元璋推行的大诰。
大诰是一本记录律法的故事书,如果百姓犯了罪,官吏会到家里搜查,如果能搜到这本大诰,罪责可以当场酌情减免。
朱元璋不举办科举,是有理由的。
元朝末年战乱,百姓哪里有什么心思读书。
第一批科举题目简单,录取的官员并不好用,这样的官员去到地方,便是祸害百姓,大明建国才几年,也不可能培养出人才,科举有人才的可能,微乎其微。
于是,自洪武三年开始科举停办了十几年。
若要问明初如何取仕?
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朱元璋下令地方举荐人才,让隐居的大儒出来做官;二种是招纳儒生进国子监,培训御制《大诰》,《大明律》,放到各个地方任职。
但这种方法,像是饮鸩止渴。
现有的人才用完了,后续新生力量却跟不上。
从明初直至洪武三十五年,还有一年朱元璋就要薨逝的时候,明朝仍紧缺人才可用,洪武朝除了开国那些功臣,几乎没有科举上来的青史文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