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自然的抗争 1910年,那场在东北暴发的鼠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被视为万物之灵长。

然而,我们真的是这个星球的主宰了吗?真的是不可击败的吗?

在地球这个大自然生态环境中,有些生物灭绝人类的手段,其实比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还要高明得多。

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尤其值得我们感慨和反思。

当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看不见的杀手时,最需要做的,究竟是什么?

1

这是1910年9月。

每年的这个季节,大量猎人涌入位于中国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满洲里,开始大规模捕猎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

旱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称呼——“土拨鼠”。

旱獭的肉是可食的,脂肪可以入药,但最珍贵的,还是它身上的毛皮。

旱獭的毛皮皮质好,坚实耐磨,经过加工后可以和貂皮媲美,所以在20世纪初的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宣统二年(1910),一张旱獭皮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2卢布——大致相当于当时的一两白银。仅1910年,从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就达到了250万张。

旱獭

由于每年的9月前后是土拨鼠皮毛生长最好的季节,所以人手短缺的俄国人就雇用了大量华工,一起捕捉旱獭。那些从直隶和山东被招募过来的中国苦力,最初并没有什么捕捉旱獭的经验,但好在这个季节的旱獭相对便于捕捉,聪明勤劳的华工很快学会了捕捉的方法。

尤其是他们发现,运气好的话,会遇到一种“呆笨”的旱獭:这类旱獭步履踉跄,碰到猎人时既不能跑,也不会叫,而是傻傻地待在原地,只需要一棒子打死就行。猎人们发现,这类旱獭的眼睛中有乳白色的云状物体,而且会被同类抛弃,不被允许与其他旱獭同居一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