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关于立法,自隋文帝初定天下以后,便命大臣修律,以《北齐律》为蓝本,修订《开皇律》,李唐代隋,初期沿用《开皇律》、其后在开皇律基础上加以删定增损,修成唐律疏议,而我朝开朝的律法则基本沿用唐代的唐律疏议,稍加修改后形成我朝的宋刑统,为了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设立的编敕所,附属于大理寺,专门从事法朝廷的法律编纂工作。
编修敕令所设有提举官,之前通常由宰相兼领,有同提举官,由副宰相兼任,以示朝廷对立法的重视。具体负责法律编纂工作的,则是详定官与删定官,一般来说,先由删定官完成修法草案,再送详定官审定。至于详定官、删定官的编制,并没有固定员额,大致依所编修敕令的繁简而定。此外,编修敕令所还配备了供检文字、法司、编修文字、书奏、书写人等吏员,负责修法的技术性工作。作为“立法者”的详定官与删定官,显然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学知识,不是随便拉一名官员便可充任。
按朝廷的立法惯例,朝廷成立编修教令所、启功立法程序之后,需要在天下各个州县衙门与要闹处止贴出公告,宣布国家现在进入立法期,大宋子民都可以认为现行哪条法律有“未尽“未便”之处,或者另有更好的法条草案,都可以在限期内前往所在州政府密封投状,州政府收到辖下官民的立法建议书后,则以“急脚递”(相当于现在的快递)送至京师。来自各地的立法建议最后都汇集到编修救令所,由立法官加以通选,作为立法的参考,若可采用,则编入立法草案。我们估计只有少数的民间立法建议书会被采纳,更多的法律条文显然来自汇编前所积累的敕文与令文。法律草案在删定官完成初编且经详定官编定之后,送刑部、大理寺、中书、枢密院审核。走完这些程序之后,草案还不能生效,又需要向“在京刑法司、律学官吏”等法律专业人士征求意见些法律专业人士若有意见,则再提交重新审议。即便是生效的法律汇编,通常还要试行段时间,才颁行于天下。在新法的试点期间,官民若发现有“未便”或“未尽”之处,当然可以向朝廷奏陈新法得失,建议修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