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传习录,由王阳明的弟子根据其语录、信件整理编撰而成,是儒教心学的代表性著作。
荣非前世有段时间受网络影响,痴迷王大圣人,特意去书店拜读过《传习录》。但因为古文功底有限,只是潦草地扫过一遍。谈不上有什么心得,能记住的内容更是寥寥。
其实诸多儒家典籍之中荣非知晓最多的是《论语》,而之所以今日将《传习录》作为最后的杀手锏,实则是有感而发。
在前世的封建王朝时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科考获得官职,然后施展生平所学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报复,这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亦或者是开办一间书院传道授业,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最不济也是耕读传家,修身养性,潜心做学问。
可在这个世界,却是在其上又增加了一个选项——入书山!
在这个世界读书人的眼中,进入书山才是第一选择。
只有那些入书山无望之人,才会选择来到京都参加科考,步入仕途。
比如缉仙司的顾风宵,当初便是落选书山后才来的京都,结果却是依旧落榜,最后无奈加入缉仙司。
进入书山便可修行浩然气成为修士,成为修士不但高人一等,且还可强身健体、寿运绵长,就算无法飞升成仙,却也能比普通人多活个几百年,可是比当官来得快活舒坦。
为何近些年书山的大儒数量猛增,而大晏却是完全停滞?
只因书山能够先一步将最有资质的读书种子纳入囊中,来京都参加科考的士子都是书山挑剩下的二等货色。
这在先天之上京都儒教就已经输了一筹。
再有一点,书山的正式弟子不足百人,记名弟子通常不超过三百之数,满打满算还不到四百人。而书山之上光是大儒就有整整十五位,此外还有诸多学问同样深厚只是尚需时间沉淀积累的饱学之士任职教习。不夸张地说,书山正式弟子几乎就是在享受一对四、一对三,甚至一对一的精英化教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