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一章 皇帝加尔巴(68年6月18日—69年1月15日在位) 尼禄的死给罗马人带来的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公元68年6月9日,皇帝尼禄驾崩。此前,由驻扎在西班牙的军团推举为皇帝的加尔巴率领军团进军罗马。元老院仅仅听到这个消息便承认加尔巴为“第一公民”,罗马公民也袖手旁观,抛弃了尼禄。穷途末路的尼禄无奈只能自刎身亡,死时年仅30岁。他失去了罗马帝国的两大主权者——罗马元老院和公民的信任。既然是否具有“罗马公民权”是获得军团兵或近卫军团士兵资格的首要条件,这些人也可谓是堂堂正正的“有权者”了。

但是,虽然成功推翻了尼禄的统治,元老院和公民看起来对事态却没有充分的正确认识。他们似乎认为只要加尔巴代替尼禄成为皇帝,罗马帝国的统治就可以毫无障碍地延续。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到现代为止,人类想出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甚至共产主义政体,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者分离的状态。虽然有很多人梦想过消除这种状态,但那只不过是乌托邦,与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是不相符的。

这样一来,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政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分离一直延续了下来。既然延续是既定事实,被统治者便向统治者提出了三个条件:在统治上的“正统性”,“权威”,“实力”。

在奥古斯都创设的罗马帝政中,“正统性”指的是罗马元老院和公民的认可;“权威”指的是与奥古斯都有血缘继承关系;“实力”指的是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大职责——保障帝国的安全和粮食,以及处理帝国经营上的各种事情所需的能力。虽然拥有“权威”,但是被认为缺乏“实力”而失去了“正统性”的事实决定了尼禄的命运。并且,尼禄之后的皇帝们也被要求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在这一点上与尼禄之前的皇帝们没有任何不同。

不仅如此,除“正统性”与“实力”之外,还必须创造出能够取代奥古斯都“血统”的别的“权威”,所以问题更复杂了。

自称为帝的西班牙东北部的行省总督加尔巴根本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加尔巴得到“正统性”并接受军团的推举是在公元68年的初夏,随之马上得知了尼禄自杀的消息。他在此时应该迅速前往罗马,进入帝国的首都罗马,确保自己皇帝的地位。元老院给予了认可,相当于罗马公民的近卫军团的士兵也欢迎加尔巴登基,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了“正统性”。和奥古斯都没有血缘关系的加尔巴缺少这种“权威”,但说到“实力”,他自身便具备。如果可能的话他应尽早入主罗马,展示自己不辱皇位的能力。过去被称为塔拉戈纳行省的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是他的任职地,从总督官邸所在地塔拉戈(现在的塔拉戈纳)到罗马的外港奥斯提亚,如果顺风直行只需航行5天。就算担心海路不安全而选择陆路,绕过法国南部进入意大利到达罗马一个月也足够了。即使是在横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被罗马人称为“海岸阿尔卑斯”的地区道路还没有充分建起的100多年以前,尤里乌斯·恺撒从罗马到达马赛也只用了12天,从马赛到西班牙北部山中的莱里达也只要17天。在罗马道路网络的建设工作有突破性进展的100年后,只要加尔巴有意加快步伐,从塔拉戈纳到罗马只是一次沿干线道路的旅行。

与帝国各地的联络需要的时间

(出自E. N. Luttwak,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e World)

可是,加尔巴到达罗马的时候已经进入秋季。虽然无法得知到达的准确日期,但可以推测加尔巴在途中空耗了7月、8月、9月三个多月的时间。他迟迟没有到达罗马只是因为中途驻足下来欣赏风景,他甚至没有想过利用从西班牙前往意大利的这段时间来对诸多事务做出必要的安排。这意味着在必须为持续长达一个世纪的“尤里乌斯—克劳狄乌斯王朝”的灭亡这件大事收拾残局的关键时刻,加尔巴却将权力置于真空状态下达三个月之久。

看来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过高估计了元老院早先赋予他的“正统性”,他觉得只要有元老院的承认,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登上皇位了,并且,他本人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使得他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是接替尼禄担任皇帝的最佳人选,同时他72岁的高龄也让他丧失了应对这种事态时最急需的果断。

即使在罗马步入帝政时期之后,要想成为帝国的最高掌权者,也必须具备“罗马出身”而且“属于贵族身份”这两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因为这两个条件在赢得被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算与卡利古拉和尼禄一样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安齐奥,或是像克劳狄乌斯一样出生于高卢行省的主要城市里昂,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籍贯”必须是首都罗马。正因如此,最先提出帝政构想的尤里乌斯·恺撒将籍贯为韦莱特里——也就是地方出身——的屋大维指定为继任者的同时还收他为养子,主要是由于恺撒家是世代久居首都罗马的名门贵族。

建国800多年来,由于自然衰败和权力斗争两方面的影响,罗马出身的名门贵族在数量上不断减少,加尔巴家就是为数不多的名门之一。并且,到了帝政时代的罗马,单凭名门贵族的头衔已经不足以让被统治阶级接受他的统治权力了。除了名门出身之外,拥有担当国家要职的经验也成了重要的条件。在这个方面,加尔巴也是合格的。在帝政时期“唯才是举”的风气下,罗马也经常会任用地方出身或行省出身的人担当总督、司令官。借用史学家塔西佗的话,出身于首都罗马的名门贵族并且曾担任行省总督之职的加尔巴就成了人们想到的唯一胜任皇帝的人选。

当初举兵反抗尼禄的高卢总督温德克斯也点名推举加尔巴代替尼禄继任皇帝。因为虽然被委以行省总督的重任,但高卢民族出身的温德克斯应该很清楚,即使起兵反抗,自己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负责防守莱茵河的罗马军司令官鲁弗斯在部下对自己说出“将军如想为王,我们愿效犬马之劳”的话后一口拒绝。既然鲁弗斯能够被任命为号称罗马全军中最强的莱茵河防卫军的指挥,可见他是一名很有才能的武将,但他的出生地是意大利北部的科莫,属于在罗马社会中被视为第二等级的骑士阶级。与此二人不同,尼禄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奥古斯都的血统,生父阿赫诺巴尔布斯家也是从共和政体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出身于首都的名门贵族。时代虽然在不断变化,但生活在同时代的人拥有的价值观并没那么容易发生变化。按照当时人们的想法来看,尼禄死后的罗马人对于满足“首都出身的贵族”和“担任过要职”这两个条件的加尔巴登上皇位没有心怀抵触,或许也是在保证不与过去发生急剧割裂的前提下能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在这种状态下能否继承皇位,全靠加尔巴个人的“实力”决定了。可以确定地说,如果韦斯帕芗是在公元68年夏天这个时候企图起兵称帝的话,绝对不会成功。此人的出生地虽在意大利本土的范围之内,却是一个地方自治体——瑞耶提。父亲非但不是元老院的元老,从军团退役后还去瑞士放过高利贷。唯一的哥哥在首都罗马担任行政官,用今天的话来说,还只是一名有待出人头地的官僚,弟弟韦斯帕芗则选择了军旅生涯。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地方中产阶级家庭。

相反,加尔巴出身于首都罗马的上流阶级,生辰不详,一般认为是出生于公元前3年左右。他在奥古斯都取得和平的罗马度过了性格的形成期,在成长到具有资格就任公职的30岁时得到提比略的提拔,始任阿奎塔尼亚高卢行省长官,后来回到提比略身边担任执政官,公元39年,被卡利古拉皇帝任命为莱茵河防卫军的指挥官之一。结束4年任期后回国,等待他的是为征服不列颠而随同克劳狄乌斯皇帝前赴当地的一次旅行。实际上,征服不列颠的计划已经由普劳提乌斯和韦斯帕芗等职业军官付诸实施了,名门贵族出身的加尔巴或许更适合担任皇帝随行团的一员。此时加尔巴47岁。之后,他被选为阿非利加行省总督,前往迦太基赴任,经历了指挥一个军团的一年任期。阿非利加行省属于元老院行省,因此任期与共和政体时代相同,最多一年。之后他返回罗马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元老院元老。到了公元60年,皇帝尼禄将年过六旬的加尔巴任命为皇帝行省之一的西班牙东北行省的总督。从那时开始到尼禄驾崩为止的8年间,加尔巴一直在西班牙任职。

行省总督是统治行省的最高负责人。从经验上来说,加尔巴有着在阿非利加行省的1年以及在西班牙东北行省的8年经历,其间加尔巴一次都没有被行省人民控告过。罗马承认行省人民对总督的控告权利,将此作为监督总督统治的手段,因此没有受到过控告也就可以理解为加尔巴的统治达到了让人民满意的程度。实际上,加尔巴起兵称帝后曾在西班牙组建了一个军团,他之所以如此顺利,得益于不少西班牙人对他招募士兵的积极响应。

然而,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在罗马的防卫战略上都不是“最前线”。加尔巴受任管辖的塔拉戈纳行省本来安排有3个军团,但在出征不列颠时被调走2个军团后,伊比利亚半岛全境便长期维持只有1个军团驻扎的状态。只在风平浪静的行省进行过统治的加尔巴就任皇帝时没有得到来自最前线的将士们的热烈支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加尔巴需要尽快确保皇帝之位。

但统率着如此大军的加尔巴在前往罗马时如此不慌不忙,不但没有做此时应该做的事,反而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