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却说吴人朱买臣,表字翁子,性好读书,不治产业,蹉跎至四十多岁,还是一个落拓儒生,食贫居贱,困顿无聊。家中只有一妻崔氏不能赡养,两人只好同入山中刈薪砍柴,挑往市中求售,易钱为生。买臣每日挑柴人市,一面行路一面读书唱歌,口内并无休歇。崔氏在后相随,心想丈夫本是读书人家,一旦落泊,竟至卖柴过活,说起来何等惭愧,如今最好挑着担子低头走过,免被众人看出。谁知他反在人群中朗读高唱,唯恐大众不知,要将自己丑相公布于人,不知是何意思。于是赶上前来阻住买臣,令其勿唱。谁知买臣唱得高兴,声音愈高,一连数次都是如此。
崔氏因买臣屡劝不听,恼羞成怒,便对买臣说道:“你自己不顾体面也就罢了,只是我何苦跟着你出头露面被人笑话。你既不听我言,从今放我回母家,彼此断绝夫妇关系,各寻生活去罢。”买臣见说笑道:“你别看我是个穷鬼,我五十岁要大富大贵,你跟我吃苦已有二十多年,现在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再等我几年,等到我富贵的时候好好报答你的功劳。”崔氏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买臣再三挽留,崔氏决意要去,
买臣无法,只得写了一纸休书,任其别嫁。
买臣仍操故业,读书卖柴行歌如故。会当清明节届春寒未尽,买臣从山上刈柴一担挑将下来,忽遇一阵风雨淋湿敝衣,觉得身上单寒,没奈何趋入墓间暂避。好容易等到天霁,又觉得饥肠乱鸣支撑不住。事有凑巧,来了一男一女祭扫墓前,妇人正是买臣故妻崔氏。买臣明明看见,却似未曾相识,不去睬她。倒是崔氏瞧着买臣,见他瑟缩得很,料为饥寒所迫,因将祭毕酒饭分给买臣,使他饮食。买臣也顾不得羞惭,便即饱餐一顿,把碗盏交还男人,单说了一个谢字,也不问男子姓名。其实这个男子就是崔氏的后夫。崔氏还算有情。两下里各走各路,都回家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