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彼得·梅尔
自从诞生之日起,普罗旺斯(Provence)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的生活面纱才渐渐揭开 若干年前,作为麦迪逊大道的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彼得·梅尔厌倦了写字楼的繁忙与浮华,携妻及爱犬告别了雾气迷蒙、漫长灰暗的伦敦,隐居到了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那里阳光明媚、天色蔚蓝,梅尔购置了一座古宅,勤学法文,向过去的一切说再见,悠闲自得地生活,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他的每本与普罗旺斯有关的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都久居不下。在彼得·梅尔笔下,普罗旺斯不仅是地域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经年持久地在拥挤、繁忙、喧嚣、竞争、压力中生活的都市人,获得许多物质的享受,却不经意间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宁静的生活。有钱、有地位,头顶却少了明媚清澈的阳光,内心更少了一份随心所欲的潇洒。即使是有钱有闲去旅游,恐怕也是来去匆匆,无法放纵。彼得·梅尔的书就写给这样看似充实无比实际已经压力重重的都市一族。不是教他们如何应对,而是让他们学会幸福地逃避。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无名氏
《平家物语》是十三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记述的是公元1156-1185年日本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争夺权力的角逐。由于它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历史面貌,记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文词生动,雅俗共赏,又有弹琵琶的艺人到处演唱,后来出现的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剧种,又多选取其中故事编为台本,所以这部作品流行非常广泛,其中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西德尼·谢尔顿
《假如明天来临》(If Tomorrow Comes),又译作:来自地狱的女人、有朝一日、假若明天来临,1985年出版,是西德尼·谢尔顿的代表作,被认为是西德尼·谢尔顿的女性暴露小说的代表作。以后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细腻的情感描写又充满了冲突悬念。在尚未完稿的情况下,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支付100万美元,迫不及待地购买此书的电影版权。当一个天真的少女对未来抱有无限憧憬的时候,命运的陷阱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母亲的自杀,邪恶势力的迫害,使她失去一切,含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地狱里她变得成熟,变得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摆脱自由的枷锁,重新回到自由的空气中。而此时她已不是从前那个单纯的女人。利用自己独有的智慧和魅力,她展开一系列复仇行动,亲眼目睹邪恶的下流骗子遭到应有的报应,为自己,为母亲,报仇雪恨。但接下去的人生又将如何度过呢?在现实的无奈中,她已经回不到过去。在几度犹豫和彷徨中她选择了与人世间所有贪婪丑恶的人进行智慧和勇气的角逐……她就是特蕾西·惠特尼,谢尔顿笔下最激动人心的女主角。可爱而理想化的她即将和名门望族的未婚夫订婚。然后母亲的突然自杀让她从天堂跌倒谷底,为了找到迫害母亲的仇人,她被势力强大的仇人陷害入狱,同时也被未婚夫遗弃。监狱是一所大学,那里处处都是险滩暗礁。在狱中受尽凌辱的特蕾西坚定了越狱复仇的信念……心地善良的特蕾西为了营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而放弃了越狱,真情感动了典狱长为其减刑。出狱后特蕾西迫于生活而为盗,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特蕾西不但成功复仇,还缔造了一桩桩离奇的诈骗案和盗窃案,故事情节曲折,玄机四伏,其中在邮轮上与两位世界国际象棋大师同时对弈的一场戏最为精彩……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君特·格拉斯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父亲或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表舅在战乱中毙命。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人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此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战后曾从事过各种职业,先当农业工人,学习过石雕和造型艺术,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他是四七社成员,政治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在1970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时,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他的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 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同时创作了荒诞剧《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等。其中反响较大的是关于1953年柏林事件的《平民试验起义》(1966)。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获得世界声誉。此外还有《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长篇小说《鲽鱼》(1977)和《母鼠》(1986)都继续使用了怪诞讽刺的手法,将现实、幻想、童话、传说融为一体。《蜗牛日记》(1972)则为一部纪实体的文学作品。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99年他成为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安东尼·伯吉斯
《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酷爱贝多芬的问题少年操着独特的纳查奇语讲述了他从十五岁到十九岁的成长经历。青春期躁动在幻想题材中被夸大到极致,超越人伦之外,小亚力克斯残暴嗜血,吸毒纵欲,无恶不作。政府采用生物技术对他的改造虽制止了其犯罪行为,却剥夺了其意志自由,从一方面削弱了他的人性,仿佛一个技术社会制造的发条橙,在机械规律的支配下身不由已地行动。终于他恢复了意志自由,又渡过了暴风骤雨期,回首往昔:醒悟到自己始终是上帝手中的一枚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1917-199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身天主教世家,但他却心安理得地 背叛了天主教,为此,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他前半生随军队的职务调遣而东西奔波,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9年他被诊断得了不治之症,但他却活了下来,六十年代以后,他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三十多部小说和其他作品。主要作品有《发条橙》、《缺少的种子》、《尘世权力》、《马来亚三部曲》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白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足可以做他的母亲,可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比超越正常性关第更可怕的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刻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生死朗读》击中了衣食无忧的现代中产阶级的症结所在。它的多种含义和广泛的共鸣性使小说获得了饱满的阅读魅力。它的结局非常独到:后来白格发现汉娜是一个文盲,发现汉娜只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是文盲才去参军的;可是等到白格终于下定决心,去监狱接出汉娜的时候,汉娜自杀了。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那曾经刻骨铭心的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展开,在为无可饶恕的历史罪孽而被深坦在心底里的某一处,永远永远地成为一道伤疤,比忏悔更令人心碎……这本迅速地在二十五个国度畅销的书如此轻薄短小,然而它却给人们带来了震惊!晕眩!窒息!如果阅读也有星级享受的话,它无疑是一本五星级的小说!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西德尼·谢尔顿
《镜子里的陌生人》(A Stranger in the Mirror),又译作:明星的坠落、罪孽的诱惑,1975年出版,曾再版三十一次,译成三十儿种文字流行世界,是西德尼·谢尔顿的成功作之一。书中以跌岩起伏的情节描写喜剧演员托比艰苦奋斗从而登上事业顶峰的故事。喜剧演员托比从小受苦,演过杂耍,当过兵。后来在好莱坞发展,却被逼娶了黑社会老大的情妇米莉。米莉生产时死了,托比才获得自由,并成了超级明星。托比与年轻美貌的吉尔相遇,一见倾心,结为夫妻。吉尔也是从好莱坞最底层的角色干起,还被骗拍过色情片,用肉体换过角色。吉尔成为托比的妻子后,依仗托比的权势一一报复了当初凌辱过她的人。后来,托比患了中风,吉尔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使托比又一次以世界超级明星的姿态重登舞台。但好景不长,托比再度中风,再无康复的可能了。此时吉尔却意外地与她当年初恋的情人大卫相遇,吉尔转而恨托比不死,更将其推入泳池淹死。法院判托比为意外身亡。正当吉尔要和大卫结婚时,曾被吉尔解雇的经纪人克里夫敦报复了她,让大卫看当年吉尔演过的色情片,大卫痛苦离去,吉尔投海自尽。全书悬念迭起,笔触犀利,褐示了金元帝国触目惊心的种种黑暗与腐败,也道出了女主人缱绻的爱与变异的恨。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欧文·华莱士
在意大利的一个考古现场,圣经专家蒙蒂教授找到了基督的弟弟詹姆斯于一世纪初所写的第一个真本福音——《国际新约》。愤世嫉俗的出版界公关大员兰德尔应邀参加宣传工作。然而,就在其为宣传《国际新约》搜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察到这项不可思议的发现的可疑性和诸多破绽,并发觉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爱情、复仇和谋杀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霍华德·派尔
本书是欧洲最为经典的海盗题材巨作,电影《加勒比海盗》就是以本书的故事内容为原形加以改编而成的,好莱坞著名影星奥兰多·布鲁姆和尼·德普倾情演绎,创造了突破10亿美元的票房奇迹。在西方,本书中的主人公名字甚至成为了海盗的同义词,本书名列美国《出版周刊》推荐排行榜榜首,并入选欧美青少年必读书目。本书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系列著名的海盗故事,从布兰德船长的幽灵到杰克巴里斯特的财宝,一幕幕或是妙趣横生或是惊心动魄,使人尤如身临其境。一大批极富盛名的海盗头子,包括著名的黑胡子爱德华·提奇、基德船长、黑色准男爵罗伯茨等都是这段时间海盗史上的传奇人物……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迷宫中的将军》成书于八十年代末。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一起进行了两年的调查。本作品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中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最后一趟旅程。这趟旅程在信件与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中几乎没被提到,这恰好给了作者在历史真实的范围内创作自己的故事的自由。作品中,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了他的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起伏辉煌的战绩、满载着他曾经的抱负以及他所遭遇的同路人和遭受的背叛的道路,一直向远方的大西洋奔赴。与此同时,读者从中可以真正感觉到玻利瓦尔这一历史人物在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乃至作为个人达到最高点时的风貌。将军为了从西班牙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接续了他统一拉美大陆的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最终他带着最大的失望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乔治·奥威尔
对于这部天才而富于洞见的著作,再说任何话都只能是多余的。每个人都自会在书中找到共鸣,作为译者,我所能做的惟有沉默而已。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 新话等词汇都已收人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 (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太宰治
梅乐斯怒发冲冠,非把那个邪妄暴虐的国王除掉不可。梅乐斯不懂政治。梅乐斯是个小村里的牧人,每天吹著笛子与羊一同嬉戏过活,但是对於邪恶却比任何人都还要加倍地敏感。今天天色还没亮,梅乐斯就从村里启程,越过旷野、越过高山,来到这座十里外的希拉库司城。梅乐斯没有父母,也没有妻子,就和十六岁的内向的妹妹两人相依为命。这个妹妹最近决定要和村里一个拘谨的牧人结婚了,婚礼的日子也近在眼前。梅乐斯就是为了这婚礼,迢迢来到城市里为新娘选购礼服、打点喜宴的菜色的。梅乐斯买齐了东西,闲荡著走在城里的宽广大路上。梅乐斯有个青梅竹马的朋友--薛利伦提屋斯,现在在这个希拉库司城里当石匠。梅乐斯正想去拜访这位朋友。两人很久没见面了,梅乐斯一路上雀跃不已。走著走著,梅乐斯感到城里的气氛有些不对劲,街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太阳已经下山了,照理说城里灯色昏暗是很正常的,但是,总觉得不只是夜晚的关系,整个城市全都笼罩在万籁无声的死寂当中。原本悠闲的梅乐斯也渐渐不安起来,抓著路上遇见的年轻人就问。「这里发生了什麽事?二年前我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不是即使入夜了大家也仍然唱著歌,街上热闹洋洋的吗?」年轻人们只是摇摇头没有回答。走了一段路,又遇见一位老人,这次他又加重了语气问他。老人没有回答。梅乐斯两手摇晃著老人的身体一遍一遍地问,老人小心地环顾四周,才低声回答。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谭恩美
与母亲的谅解备忘录 、精雕细刻的象牙球美国华裔女作家,自1989年发表成名作《喜福会》以来,早已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成为美国乃至于西方的最为著名的一流作家之一。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自1989年发表成名作《喜福会》以来,早已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一流大作家之一。《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1年,可以说是她自传性最强、表现华裔移民母女关系最为深入和感人的巨作。母亲茹灵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为了防止遗忘她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秘密记录在案:女儿露丝是位代人捉刀的作家,在与男友同居十年后正陷入感情和事业的低谷。母亲的讲述使我们见证了北京郊区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的发掘,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儿,即茹灵生身母亲的惨烈遭遇,以及茹灵姐妹如何于国仇家难之中幸存下来,又如何先后抛下过去的种种伤痛,最终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女儿在读了母亲的记录之后,才理解了母亲的过去,得以明白母亲性格中种种的别扭与为难,于是谅解了母亲早年对自己的伤害、反省了自己年少青涩时犯下的种种错误,也因此更加深层地挖掘到自己性格之中的问题,与母亲,与男友的关系也最终教得到和解、为亲人创作,讲述她们的故事。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阿摩司·奥兹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我认为《爱与黑暗的故事》具有《圣经》般的宽容与诚实,这是奥兹先生一个人的“圣经”,但我希望它能成为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圣经”。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自己的灵魂的秘密。——莫言这部小说精妙之处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被无限深远地没有答案地展现,唯有巨大到无言的悲怆和沉思。——池莉我要把《爱与黑暗的故事》拍成电影。母亲自杀,奥兹花了很长时间去构想种种情境,探问这件事为什么发生,这促使他成为一名作家。——娜塔莉 波特曼我自己也记不得我给多少朋友推荐过奥兹了……在过去的十年里,译林出版社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那就是译介了奥兹。——毕飞宇奥兹先生用那支倾注了太多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的笔,以其琐碎、质朴的诗意和中东音乐般的韵味,向我们一次次,一个个地展现、描摹了以色列那块灾难深重却文化悠久的土地上的各色各式的家庭。—— 阎连科如果一定要我推荐作家,我推荐纳博科夫和阿摩司 奥兹。—— 池莉他的每部小说里都在讲述爱——这种在今天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实际上越来越稀缺的东西,越来越稀缺的空气,是如何被我们每个人渴望,如何被我们每个人所梦寐以求。—— 邱华栋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莎拉·格鲁恩
《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络书店榜首图书全球销量过120万册 雄踞畅销书榜75周排名超过《哈里·波特7》、《追风筝的人》2006年美国独立书商协会 (BookSense) 选书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荐书人欧普拉·温弗莉(Oprah?Winfrey)史无前例两次推荐入围“图书界的奥斯卡”——鹅毛笔大奖(The Quill Award)2006年度风云图书、最佳小说奖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蛰伏在雅各九十多岁的心灵深处。23岁那年,飞来横祸让他衣食无忧的单纯生活戛然而止,从此闯入一个冒险、漂泊的世界。马戏团,一个对生与死都以其独特方式呈现的地方。在这里,畸形人与小丑轮流献艺,喜怒哀乐同时上演。对雅各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也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他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而她已经错嫁给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他还遇见了大象萝西,而它却因听不懂任何指令每日在象钩下哀嚎。两人一象彼此信赖,相互依存,最终不得不选择一条骇人却又浪漫的出路……关于甜美背后的残酷、多舛的命运和复杂的人性以及忠心耿耿的爱。《大象的眼泪》以大萧条时期的马戏团为背景,时空跨越七十年,让我们感受到萧条时期最炫目的华丽,困顿景况里最动人的温暖。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辛格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是他所创作的广受读者喜爱的《傻瓜吉姆佩尔》。它展示了生活在波兰和美国的犹太人的人生百态,熔嘲讽、诙谐、智慧于一炉,精彩纷呈,且带有明显的怪异色彩。在妙趣横生的故事后面,是作者对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的深刻挖掘。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和苏童在谈到影响我的10个短篇小说 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傻瓜吉姆佩尔》。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