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村上春树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村上春树
本书记录了村上春树在希腊和土耳其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与所思,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希腊和土耳其的人文景观。如果说在希腊村上感受的是宗教,那么在土耳其感受更多的则是政治。宗教关乎人的精神本源,政治是驱使人的外在力量。此次旅途中村上对二者的体验和思考,融入了他后来的长篇巨著《奇鸟行状录》之中。可以说,旅行不仅产生了游记,也间接催生了他的小说。只是小说中的村上是“门内”影影绰绰的村上,旅途中的村上更是“门外”真真切切的村上。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李娟
“羊道”系列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历经寒暑跋涉后,在几年时间内陆续写下的文字,共分三卷。这是第三卷,讲述的是在发生在深山夏牧场的故事。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上村松园
美人画是日本画的一大宗,然而你画我画,虽然不能讲“千篇一律”,但总嫌有点模式化,往往姿态足具,神态稍欠,尤其是某一具体情景中,那种能够深刻揭示人物特殊的心境和处境的神态,不大容易见到。而这恰恰是上村松园的美人画高同辈人一头地的地方。要想了解和理解上村松园,除了看她的画,还可读她这部带有自述色彩的随笔集《青眉抄》。女画家的经历起伏跌宕,充满戏剧性,她一生遇到那么多磨难,但都能战而胜之,在日本画坛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誉。我们看她画的美人形象,每每还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凛然高雅的气质,盖非偶然。——止庵(作家)很多年前,遇到松园的《雪月花》,印象极深,因此喜欢上她。后来到京都,在图录、美术馆、古董店遇到她更多画儿,也读了她的作品,略知她的人生。《青眉抄》是她作品的短注,是一本关于“女子之道”的书。透过数十篇珠玉般的短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典雅的京都之女,一位沉默坚韧的单身母亲,一位在求艺道路上付出无限艰辛的女性画家。——苏枕书(作家)上村松园是一位有艺术良心的画家,她怀抱“以艺术济度他人”的理念,追求的是至美至纯的艺术境界。她从日本传统风俗与艺术门类里找寻到自己的“审美之眼”,贯注于其独特的美人画之画道的修炼中,笔下人物饱含其对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在当时女画家无法得到认可的时代里自成风格。——王向远(学者)松园的作品就是我的目标,哪怕是画的背面,我也想看看。 ——镝木清方(日本美人画画家)母亲没告诉我画画需要注意什么,但她始终勤奋努力的身影,是她留给我最大的遗产。——上村松篁(上村松园之子,日本花鸟画家)母亲曾坚决反对我走绘画这条路,大概也是在侍奉祖母松园和支持父亲工作的时候,目睹了创作者日常精进的艰辛吧。我有时会陷入幻觉,总觉得梅林里还有松园正在写生的身影。——上村淳之(上村松园之孙,日本花鸟画家)
最近更新 2021-01-24
作者 : 季羡林
本书是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先生生前发表的一些怀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与事,比如与陈寅恪、胡适、汤用彤、梁实秋、邓广铭、臧克家、李长之等人的交往,在这本日记中都可得到印证。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实、鲜活、朴厚的季羡林。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余世存
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本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作者近代史再三复意。什么才是大学应该是的样子?它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该葆有什么样的传统?一百年前的大学校长如何当职?过去大学里的教授和教授、教授与学生怎么相处?那时的传道,那时的问学,那时的书香,跟今天有什么不同?由这个基本出发点往下,那时的文学、哲学、戏剧、那时的国粹、纯儒的典型、那时的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又给我们留下过什么样的宝贵遗产?再进一步,由这些文化背景构成了什么样的近代语境?以及这些传统在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再生空间或是可以继续凭借的言说资源?这一切都存在于“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中,就在《常言道》之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话语,说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好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价值。那是经由几代求学问道之士艰难的望闻问切,经由传统学术的衰败,国力的孱弱,人生、大道等等文明意味的重新追索,以及生命的追问,才遗留下的这些如许珍贵的细节。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陈升
那一年,我十九岁,忠孝东路还找不到一家卡拉OK。所以,我没有办法为自己的心情,去唱着别人悲伤的歌。有一次,我怯生生的站在一家叫做富丽华餐厅的门口,递给驻唱的琴师一张字条 说:「先生!你可不可以为我演唱这首歌……。」(这令我想起圣.艾克徐贝利笔下那位向他求取一幅小绵羊画作的可爱王子。,他怀着柔柔的眼光,展开字条对我说:「九千九百九十九滴眼泪! 上来坐吧!小朋友!我想我能了解你的。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一九三四和三五年的两本,由先生自己于三五年最末的两天编好了,只差未有重看一遍和标明格式。这,或者因为那时总不大健康,所以没有能够做到。 一九三六年作的《末编》,先生自己把存稿放在一起的,是自第一篇至《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似乎同属姊妹篇,虽然当时因是未完稿而另外搁开,此刻也把它放在一起了。 《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现实文学》,《中流》等。《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编》一起了。 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所以就不自量其浅陋,和排印,装订的草率,急于出版的罢。 这里重承好几位朋友的帮助,使这集子能够迅速付印。又蒙内山先生给予便利,得以销行,谨当深深表示谢意的。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许广平记。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陈宗懋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 茶方法和礼仪,以及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鲁迅
本书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费孝通
从《脚步,是文化的刻度:费孝通文化随笔》中,读者可以了解费孝通如何通过“人人可以看到的事”,表达自己对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感受作者对亲友、师长一往情深的思念。可以领会一个社会学家眼里观察到的,对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作者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常常能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闪光点,选篇范围从青少年时代到老年时代,内容丰富,文字质朴。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熊逸
从最原始的文献《易经》来看,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很吃惊:在《易经》里,既没有提到八卦,也没有提到算卦的方法。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怎么可能呢!从古代到现代,这么多人都拿《周易》算卦,人家是怎么学会的啊?”这是一本由问题开始的书,顺着作者的思维脉络,我们逐渐接触到这样一些疑问:古人对《易经》真的相信吗?周朝人能看懂卦辞吗?《周易》最原本的样子是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周易》和最初的有多大差别?历朝历代关于《周易》的著述是如何论证的?论证是否严谨?《周易》到底有没有确切的一种解读?
最近更新 2023-11-23
作者 : 石田裕辅
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展开。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阿拉斯加的帝王鲑和非洲桑吉巴岛的生猛海胆,何者最奢华?雨中从小丘上送下来热乎乎的现烤面包,与玻利维亚沙漠中救命的洋甘菊茶,哪个更能安慰旅人?在荒凉的世界尽头,老爷爷默默打磨着椅子,等待不知会不会出现的访客;法国豪门招待客人的晚宴,竟是麦当劳的汉堡套餐。七年半的环球之旅,石田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最近更新 2020-02-04
作者 : 张鸣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是张鸣创作的历史文化随笔。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调点评历史人物及事件,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本书讲述历代帝王妃嫔、文臣武将的生前身后事,评点改革变法、军事征战、朝堂斗争的利弊得失。作者文笔老练,叙述流畅,点评恰到好处,从历史中提炼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引人深思。张鸣说史,总能化繁为简,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吴思张鸣的文笔是恣肆汪洋的、带评夹叙的。——梁文道张鸣的文章,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易中天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李零现在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陈丹青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陈升
在盐田的平静与城市的激越交错中,他与她交错而过,她与他纠结缠绕,她又与她纷纷扰扰……看似互不相识、却又像被命运安排好了似的人们,继续寂寞,继续孤独,继续生活,继续懒得扮演自己。书中的故事诉説着爱情的纯粹与无奈、慾望的纠结与难耐、缘分的奇妙与不可知、人性的脆弱与温暖……读着这些陈昇独有的文字与影像,你仿佛也在空气中,嗅到了如费洛蒙般迷离的气息,无法自拔……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曾国藩 雾满拦江
解读【曾国藩】——帝国斜阳的最后一道晚照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参透时局、运筹天下,背负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他儒生半世,出将入相,可谓毁誉参半。推崇者将之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贬低者将之唾弃为“汉奸+刽子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毕竟,在那个动荡的特殊年代,所谓忠奸正邪,又岂是能一语蔽之?近年来,曾国藩得到了当代人越来越多的重新评估,但是,不管人们如何标签他的历史辉煌与丑恶,只有日记中所记载的曾国藩,才是最真实的。时代变迁,曾国藩之后,再无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国藩披露了他所掌握的智慧要点。他将人世间的事务分成两种,一种是人力所及的;另一种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明智的选择,就是将精力倾注干自己所能掌控的领域中,而对于自己所无法掌控的,只能是抱以无限的乐观期许,但注定是无能为力。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地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地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著名作家雾满拦江评点曾国藩的日记,追溯他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其目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标范,寻找到人生智慧的真谛。这种对纯净智慧的汲取。不唯具学术上的、思想上的,也包括了丰富我们自己生命价值及意义的必要性。一起来翻阅《曾国藩日记》吧!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