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体

雨季不再来

作者 : 三毛

本卷《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最近更新 2019-11-21

吾国与吾民

作者 :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美国总统布什

最近更新 2019-11-21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 : 周国平

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最近更新 2019-11-21

采采女色

作者 : 雍容

雍容,本名林慧莹,福建泉州人,1976年生,199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泉州第五中学教书。现在新加坡从事华文教学交流。著有作品集《采采女色》。

最近更新 2019-11-21

陈村碎语

作者 : 陈村

陈村说:写作首先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读者的爱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写作过程中过多考虑读者的需求,作家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他笑着说:我不可能去迎合所有人,有些人就喜欢王安忆的小说,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小说写得像王安忆一样。

最近更新 2019-11-21

读城记

作者 : 易中天

品读中国书系之二。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和余秋雨阐述的深圳城市文化的观点不同。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有赖于历史环境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易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心理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所以,著者谓“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苟同,但这种破译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南京市区和南京风景区限建、停建高楼,恐怕主要是防止破坏其特有的风格。苏州亦然,满大街很少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什么样的高楼上海好像都能容纳,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海派嘛!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奇石、西安秦俑碑林、北京长城帝陵、哈尔滨俄式建筑、绍兴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最近更新 2019-11-21

我所理解的生活

作者 : 韩寒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最近更新 2019-11-21

幸福的建筑

作者 : 阿兰·德波顿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最近更新 2019-11-21

意林:财富讲义

作者 : 韩冰

财富就掩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角落里;财富就掩藏在生活湖泊淤泥的蚌壳中;财富很多时候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经常错过它;财富往往就在你家后院酣睡……本书让你掌握17种将鹅卵石变成金子的炼金术:每一种炼金术的修习成功,都将使你向财富迈近一大步。这本书里有408个智慧隽永的一分钟袖珍故事。随时抽出1分钟来读这本书:你将懂得人生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需要舍弃的;你会学会赢家的思考方式……随时抽出1分钟来读这本书:你将明白改变你自己是走向财富最关键的一步;你将知道穷人并不是天生的;随时抽出1分钟来读这本书:你会明白,有爱就有一切,你不仅仅会获得物质财富的成功,还会享受到爱与被爱的快乐。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佛祖在一号线

作者 : 李海鹏

千呼万唤的李海鹏首部专栏集,中国当下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这些小文章来自著名新闻人和评论人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集结。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评和杂文。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它们的略微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有一种声音,发出声音的家伙还算机灵,幼稚又天真,有着执拗的主心骨,觉察了生活 的荒诞,养成了滑稽和嘲讽的态度。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李海鹏的身份并不是作为《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记,或者《第一财经周刊》的专栏名家,或者《GQ》的专题总监而被大家记住的,他被人尊敬和认识,是因为他近乎天真的对自由的执着,对伟大社会成形的关注及焦心。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这些都注满了李海鹏的所有文章,其间到处安放着才情、思想、和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以至于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了。图书品牌:磨铁——文治图书请海鹏写专栏是《第一财经周刊》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怯于表达,海鹏有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不够准确,海鹏对语言和逻辑的把握让他的文字充满力量;最关键的是,海鹏的优雅和从容,于是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文字。——伊险峰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海鹏把第一篇专栏《台风》给我时,不确定地说不知道是不是GQ要的。至今我都很感谢他,那篇专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回望内心的写作,感受到他手指触及真理核心时的极度快感,那声音好古怪。我想,这些细碎、微妙、不经意又很本质的描述,才是生命最原本的光辉啊。——王锋 《智族GQ》编辑总监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马莉 诗人、画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专栏作家,李海鹏都长于发现无所不在的荒诞,但他文字的底色是悲悯,悲民生之多艰,悲世人昏庸而不自知。因此他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汉语被他如此高妙自如地运用,像一个狡黠而骄傲的小男孩把玩他心爱的弹弓。——杨瑞春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最近更新 2019-11-21

寻常放荡

作者 : 欧阳应霁

旅行,其实是一种回忆。这样说是否有点扫兴?一心冒险也好志在消闲也好,出门前对目的地和目的地以外的种种幻想和冲动,如此一来,突然都暂放冰柜,动都变作静。因为行旅当中一分一秒实实在在,不尽是历奇也未必是享受——倒是在回家之后再之后的某年月某时刻,忽然脑海快速搜画,将旅行中的人事闷场都自动删剪去,留下的都是良辰美景,走过的看过的吃过的睡过的,反反复复在回忆中自添分数,记性不太好的我,更常常把坏事变好事,难怪大家认定我乐观。因此胆敢去写很久很久前和最近最近期的旅行日志,对自己的感觉负责本来就是分内事。更何况旅行的人大多不负责,再努力其实也只是经过,用不着自以为是历尽沧桑,风尘仆仆其实对皮肤不好。话说回来话说到底,旅行还是必须的。我等寻常百姓只有经验过才可能回忆——回忆,其实也是一种旅行。应霁

最近更新 2019-11-21

读书随笔

作者 : 叶灵凤

叶灵凤是画家、作家、也是藏书家。他是从美术学校出来的,似乎还没有登上画坛就转入了文坛,还来不及真正做一个画家就已经成为作家,老的说法,是画名为文名所掩了。三十年代后期他就不再画画。许多认识他的人都没有见过他的画,除了早年的一二封面设计,他手头也许还藏有当年的一二作品,却总是秘不示人,虽然他这样做并不是悔其少作。作为作家,他很早就写小说,但后来,至少是进入四十年代以后,也就几乎不再写小说,却不是搁笔不写文章,不仅写,还写得很勤,写的多是散文、随笔,而其中绝大多数是读书随笔。这因为他首先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喜欢书也喜欢读书;又因为更是一位作家,这就注定要有大量的读书随笔生产出来了。爱书家,这一般很少听到的称呼在他笔底下却常常可以看到,猜想他更愿意被人称为爱书家而不是藏书家。他早年在上海虽藏书万卷,抗日战争中都散失了。定居香港后他又从无到有地买书、藏书,估计不应该少于上海这个上卷之数,但他身后家人把藏书送给香港中文大学,整理后说是六千多册,这个下卷的数字倒是有些出人意外的。论时间,这下卷的时间是长多了。遗书未上万,遗文却过百万。在他一九七五年离开人世的时候,仅仅是遗留下读书随笔之类的文字,就不少于一百万言,包括已出书和未出书的。

最近更新 2019-11-21

爱与痛的边缘

作者 : 郭敬明

郭敬明的成长日记

最近更新 2019-11-21

人子耶酥

作者 : 纪伯伦

《人子耶稣》(Jesus the Son Of Man)发表于1928年。这是一个形式相当独特的集子,它以与耶稣同时代的77个人回忆的形式,立体地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耶稣形象相当不同的新耶稣形象.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是一个勇敢而充满乐观的斗士,而不是宗教历史家所描绘的那种可怜的、软弱的受难者,或宗教传说中显示奇迹的术士、魔术家。纪伯伦酝酿人子耶稣这个艺术形象由来已久。在他的早期小说中,他曾提到过拿撒勒人耶稣在圣书中所讲述的瑰丽的生活。在《泪与笑》的《孩童耶稣与初生的爱情》中,他描写孩童耶稣把权杖'交给了可怜的牧羊人,把‘智慧置人‘穷渔夫的心田,把欢乐送给沿街乞讨的可怜人'。在《暴风集》的《十字架上的耶稣》中,把耶稣刻画成一位用死亡战胜了死神的巨人,同时抨击十九个世纪以来,人们将耶稣当作软弱的标志崇拜,人类将耶稣看作一个穷困的孩子,乞丐式的性命,像弱者一样被蔑视,像罪犯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指出,耶稣降临人间,是要捣毁骷髅堆上的宝座支柱,拆除坟墓上的巍峨宫殿,粉碎矗立在弱者体躯上的偶像。在《节日之夜》中,更通过耶稣这个在东方和西方都不被了解的陌生者之口,大声宣布:我是打倒那些将各民族变得安分守己的势力的革命,我是连根刨掉世代人让其安坐的偶像的风暴,我的到来是为了会见大地上的刀剑,而不是和平。

最近更新 2019-11-21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

作者 : 林达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作者 : 舒玉杰

这部《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是近年来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在全国茶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茶叶公司、茶厂(场)、茶叶研究所和有关单位的茶学专家、学者的热诚欢迎和鼎力相助。这部书的鲜明特色是,尽可能地把古今名贤、专家学者对中国茶学史、茶文化史和茶叶科学的精髓之见;把伟大祖国锦绣山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胜迹都融会于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之中,以祖国四千多年光辉夺目的茶文化史——尤其是茶圣陆羽和其独具科学文化影响力的三卷《茶经》为经线,以今古名茶、名人、名器、名典、名泉、名诗、名联为纬线,熔七名于一炉,汇成五十多万字的中华茶文化大观。这是一部内蕴丰富,史料翔实;注释详尽,经纬秩然;品味高雅,语言清新;分则有序,合为经纶;雅俗共赏,少长咸宜;颇具创意的普及茶学知识与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科普性读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还具有茶学艺术的文献价值。更值得一书的是,作者已年近古稀,在出版界离休后,十分珍惜桑榆未晚的宝贵时光,愿把党和国家对其多年精心培育所集累的文化知识,趁体健神清之时,汇集起来,溶入书中,奉还给社会和人民。作者这种珍重皓首人生,勤奋耕耘,对中华茶文化事业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衷心预祝作者以其数年心血与精力所书成的这部《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受到广大读者、海外广大侨胞与中外茶文化界同仁的青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茗饮文化生活中的益书良友,期望这部书在北京出版社的真诚合作下,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家扬1995年5月12日于北京民族饭店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尾页

输入页数

(第17/44页)当前16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