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早
从武昌举义到清帝逊位主流历史忽略、遮蔽、摒弃的各种细节精彩文字曾连载于《南都周刊》无数涓流汇成了奔腾的大河,尽管期间的许多溪流并不见得期待最后的洪潮,但一旦列车进入快轨,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则不免“抽心一烂,土崩瓦解。”民国成立之前的吴宓、沈从文、周恩来、叶圣陶都在做什么?为何“宣统两年半”的歌谣被传唱?是故意为之还是民意?本书从武昌举义写到民国成立。历史学者杨早角度新颖,仿佛回到当时历史之现场,发来富有画面感的“采访报道”;深入各省革命之细节,描写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历史,提醒读者不只是从宏观角度去观望,更要学会从历史支流中凝视。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雾满拦江
本书是《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系列第三部,描画了自康熙末年诸子争立至嘉庆初年平定白莲教约80年间的历史。其中以雍正、乾隆两朝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伐贯穿全篇,而乾隆帝所谓的“十全武功”则是作者全力论述的重头戏。书中,雍正帝矫诏篡位,残杀兄弟,屠戮功臣,摧残士人及神秘被刺,乾隆帝两平准噶尔、大小金川之战、缅甸之役等丢人现眼的“十全武功”,惨烈的文字狱及各种宗教起义,都得到最优特色的体现。作者眼毒心明,无情地拆穿康雍乾三朝所谓盛世的谎言,将雍正、乾隆内心的阴暗与变态淋漓尽致地剖露出来,足以令深受教科书毒害的读者大跌眼镜,脊背发凉。对战争的描写,尤其是岳钟琪、兆惠、福康安等名将的功业都有着非常精彩的体现。比之于前两部,本书的写作技法更为纯熟,勾画更为精巧,对人物的论述更为精辟,文字更为流畅生动,考证也更为翔实有力。老雾毕竟是老雾,每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期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雾满拦江
致力于解析历史与传统中的诸多疑点,为你解开一个又一个的三国谜团: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关羽为什么要千里走单骑?曹操为什么只承认他和刘备是英雄?隆中对到底是什么意思?孙夫人为什么不能和刘备相亲相爱?赵云为何不讨刘备喜欢?诸葛亮为什么不断对曹魏用兵?为什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失街亭的马谡是被挥泪斩了还是逃走了,抑或是在监狱里躲猫猫死掉的?为什么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又必合?为什么……诸多疑点,很少有哪个史学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读者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纵然是稍有疑惑,也无从解答。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雾满拦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皇朝,清朝的历史,深深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从清兵入关到宣统退位,近300年的历史是如何演绎的?大清国的权力舞台上,12对对手相继粉墨登场,他们如何改变历史,又如何被历史所改变?“幽默讲史”第一人雾满拦江挖掘最新史料,列举12对对手,管中窥豹,道尽清朝历史的所有隐秘,呈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大清国。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纪连海
一部宫廷情感大戏《后宫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甄嬛的原型到底是谁?雍正皇帝到底有几个皇后?十七王爷允礼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否真的与雍正妃嫔有染?弘历、弘时、弘瞻的生母分别是谁?清代宫廷是如何选秀女的?眉庄险被淹死的千鲤池真的在紫禁城中吗?历史上真有华妃这个人么?甄嬛修行的甘露寺是哪里?清代会允许太监和宫女对食吗?……“百家讲坛”著名讲说人,结合海内外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逐集分主题地揭示电视剧剧情背后雍正后宫的真实历史。文字解读张弛有致,对历史的还原细致深入。是喜欢《后宫甄嬛传》的观众不可错过的一本珍贵的历史参考。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高天流云
逃跑黄帝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为何重用奸臣秦桧,设计把在前线浴血拼杀的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召回朝廷,并通过各种手段,逐步解除主战将领的兵权,分别予以陷害?岳飞之罪,真的是莫须有吗?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杀岳飞之后,南宋与金媾和,换得一段时间苟且偷安的日子,然而这段时间,由于秦桧有金撑腰,遂逐步控制整个南宋朝廷,皇帝赵构,最后竟形同虚设。赵构发挥自己擅长的隐忍之能,直到秦桧死去,才慢慢重新掌握朝政。在此期间,赵构和秦桧分别耍了什么阴谋诡计,进行了哪些政治博弈?赵构的养儿赵昚一心想成为中兴之主,为国雪耻,但慑于赵构压力,只能隐忍不发。赵昚掌权后,曾顶住压力,重用主战派北伐。在此期间,涌现出岳飞之后的最传奇将军,多次打胜仗,雪耻有望,但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南宋后期,与金国持续对峙,互相不能吃掉对方。然而就在这一时期,成吉思汗诞生、长大了,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高天流云
北宋的开国,和其他朝代不太一样,没有流血没有战争,柔风细雨般吹枯拉朽。也因此,北宋在岳家军之前,都没打过像样的仗。满朝文人官员,文人驻守边疆。到了宋徽宗赵佶这里,北宋王朝宛如“秋风凋碧树”。良臣如王安石被罢免,圣贤如司马光身败名裂差点连坟墓都被掘了,文豪如苏轼颠沛终生,长者如“布衣宰相”范纯仁衰败老盲,党魁如刘挚、梁焘、刘安世流放至死,强臣如章子厚也翻身落马。什么荣华富贵?都是浮花泡影。能平安活着,已是万幸。蔡京属于“应运而生”。这个没有背景,没有根基、没有靠山的山沟娃,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从最开始时就得做好好先生装孙子,对每个人都如春风般的周到,如夏天般的热情。人品很差却懂得计谋的蔡京就这样步步为营,最终带领党羽贪污腐败,蝇营狗苟,既为天下所不齿,也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遗臭万年。开到荼蘼,用来说北宋,也是恰当的。一个交织着毁灭与梦幻的时代。北宋在这边富足、繁华、文明,灭吐蕃、破西夏、平内乱、复燕云……功绩彪炳,完成了北宋所有宗祖的夙愿,达到顶峰。以徽宗的“瘦金书”为代表,此时北宋的文人风雅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堆人齐刷刷地打造出有中华民族史以来最艺术的时代……可是,那边金兵虎视眈眈。岳飞的悲剧,不是生得太早就是生得太晚了。但我们在一片尘土之上,时光穿越许多年,依然还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高天流云
如果没有变法。王安石声名在外的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蛮好的。一场变法,他就变成了政治家。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他的作品。很多人都说宋仁宗乐于守成,不思创举,因为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就向宋仁宗提出要以变法图强,仁宗没有采纳。十一年后,王安石被神宗赵顼赏识,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古时变法,不亚于地动山摇。虽然王安石有着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初衷,倘若没有神宗,只是空有一腔热血罢了。神宗从小就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热衷于理财,因此,他非常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起初坚定地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因为深感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才要变法。他的目的当然是想改变这一切。只是,一个人长于一项已属难得,术业有专攻嘛。文学家王安石在政治上难免会书生意气。古来变法,要解决的其实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理财才能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和保障;用对了人才能守住理来的财,直接关系着变法的成败。王安石没有解决好用人的问题,让一百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去推行变法,到了当地,都被“老油条”们玩个底儿干净。更悲剧的是,变法恰恰毁在自己人手里。王安石信错人,用错人,导致了不可挽回的败局。自己人不断的内讧和分裂,宋神宗疑虑,甚至名垂青史的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统统跳出来干预。王安石变法到底惹到谁了?为了赵顼,王安石彻底离开了,剩下的路,神宗该如何走下去呢……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高天流云
赵匡胤算是暴毙,好端端的就突然死掉了。更悲催的是,很快新皇帝就诞生了,而且竟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就在同一天,哥哥死了,弟弟登基。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奉了遗诏,立马就即位了,成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给自己取名为“炅”。日下之火,威灵四射。真是够自恋的。但是人家也很霸气,收钱塘、得漳泉、灭北汉,征服了柴荣、赵匡胤一生都没能攻克的太原城,进而翻越太行山,远征汉人故疆燕云十六州。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和大辽井水不犯河水,也算相安无事。宋太宗是否毒杀宋太祖?这一直是史家的争议。赵光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都是功不可没的。他明明可以安享其成的,也许是关于他的议论始终未曾断过吧,他太想证明自己了。于是,幽州城下成了他一生的噩梦,他带着致命的创伤逃了回来,从此余生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导致之后一系列的悲剧。真宗赵恒是一个弱势的人,每一个强势的父亲,都有一个低调的儿子,这是规律。但低调不等于窝囊。就是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皇帝,创造出宋史三百年唯一的奇迹——咸平盛世。他爹爹一生好强,弄残了自己也留下一堆烂摊子给他,但他默默地只用七年的时间就使国力迅速升腾,宋朝的辉煌从真宗开始……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高天流云
对一个官宦时代的全景式展示。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解读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之道,记录无数无情的谋略与无比的忍耐。有史以来,唯一一部白话通俗宋史!小时候,我们很严谨地背历史,稍有差错便得个大红叉叉。现如今,各位英雄把“历史”这道菜搁上砧板,水煮,清蒸,爆炒,醋溜……列位看官也吃得美吃得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细想一下,都会浑身发紧,都不是闹着玩的。可是,都过去了。过去了。我们说起来便可以胸有成竹风起云涌轻描淡写。过去了,一切都如在囊中。“寄乐于教”也许备受争议,但举手间天下尽在胸中,恐怕是大伙都追求的境界。如此说来,白话评史也未必是坏事。严肃的是态度,并不应该是文字。用白话文今人观点去评点书写历史,先驱应该是胡适。只是当时白话文刚刚变革,未曾普及,而且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彼时的白话文真的很大白话。今天的白灼历史,文笔有,思想有,趣味有,也算是一种享受。汉唐明清,加上三国,光电视剧就“重灾区”了,宋朝被提及的却少得可怜。似乎只存在于我们小时候背的口诀里: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史书上都说宋朝是个羸弱的王朝,有着苍白的面孔,不足的元气。事实上,真相是:宋朝是中华民族史上战争胜率最高的朝代,立国不必流血,开国和谐,并且由此形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汉族治国体系。这本书是大宋开国卷。历史上每一个开国皇帝都不是一般人物,赵匡胤也不例外。从小在军营长大,家里却穷得叮当响。五代十国,乱得不可一世。郭威隐忍,柴荣勇猛,这两个人一柔一刚,一步步构筑了宋朝的基业,赵匡胤在他们的手底下见习、成长,从一文不名的小随从黄袍加身,开辟宋朝,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和争议的,这本书基本就是写他从生到死。中国五代十国各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个个历史疑案,以及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一一罗织在轻松幽默的书写之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黄仁宇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钱穆
本书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钱穆
本书意在指出目前中国社会人人习用普遍流行的几许观念与名词——如道理、性命、德行、气运,由此上溯全部中国思想史,由浅入深,即凭众所共知共喻,阐述此诸观念诸名词之内在涵义,并及其流变沿革,并及其相互会通之点,而藉以描述出中国传统思想一大轮廓。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钱其琛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黑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非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书中还附有百幅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是初次发表,大为该书增色。《外交十记》所揭示的十件外交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柏杨
常常被问起一个问题:读历史,人能够从中取得教训吗?我在1998年7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杨曰》第一集序中曾说:历史的教训,因为人类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现在我补充:原因是经验无法传承,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上帝创造人类开的一项最大的玩笑。尽管人性古今一致、中外不分,可是每一个人的生存基因中都同样有非常顽强的自我毁灭因子,既无法从历史借镜,也很不容易自我克制。世界文明能向前迈进一步,才会有这么艰巨的工程,这里面牵涉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牵涉到国民性与文化的累积,更决定于一个族群政策与制度的抉择。文明的更上层楼,是一个民族救危存亡的里程碑。历史的功能如果纯粹从以上的角度来衡量,不但可读性大减,连值不值得书写都令人质疑。事实上,历史的借镜固然微弱,但,人类的历史实在是世界进化的卷标,让你知道我们从怎么样的原点出发,历经的路程以及终将要奔赴的方向。如果没有历史,人类的生存就茫茫无所归依,所有生存中的颠簸、匍匐、挣扎、奋斗都是汹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没有舵手,也没有彼岸。从这个角度认知,历史的功能就不同于使用手册,它不可能告诉你如何开机、如何操作、如何修复、如何换新零件……但,却是整个世界的文明生产制作不可或缺的原创力。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绵长丰富的历史,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她不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简直是一艘惊动四海的航空母舰。人类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国历史能不能创造新猷息息相关。可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太长,暴君暴行接连不断。人民唯一能期待的就是遇到明君以德化民,这实在是天大的骗术。可怜,我们善良的人民几千年来都眼巴巴地在被剐、被杀、被黥、被刖、被磔……之余,叩首仰望明君由天而降。我用《柏杨曰》来读历史、提出我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锻练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之外,也要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以往士大夫附庸权贵,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我仍然要说我的史观,未必能掌握历史的全貌,而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美歌,而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连横
《台湾通史》为台湾史学家连横所著,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积数十年之力,游历大江南北搜集史料,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写成此书。 此书时间从隋朝大业元年至清光绪21年(1895年),横跨1290年。全书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是写台湾的第一书。 作为一本严谨的史学大书,《台湾通史》最大特点是史料详尽,典据精深,宁取无弃。不论是旧书中有的岛内开垦拓荒的史实,还是没有记载的外交兵祸,乃至岛内动植矿物等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苦心经营,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此书突出民贵民生的史观。传统写著史书注重兵、刑、礼、乐,而通史则对岛内人民生活,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的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所以它是一本以民为本的史书,光凭这一史学观就使其脱颖而出。再次,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通史则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此书虽然为史,但文辞朴实壮美,读之或如涓涓漫流,或如骇浪凛然,流连其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享受。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