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体

喜福会

作者 : 谭恩美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影片,影响深远。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迥异于中华入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到关心又相到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谭恩美(Amy Tan),美国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如今谭恩美已然成为美国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而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

最近更新 2019-11-21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编著的《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的碰撞则成永恒。《白夜》是一部经典的中短篇小说。

最近更新 2019-11-21

守夜

作者 :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首部恐怖短篇小说集!这里有来自地狱的低语,魔鬼的喘息,你准备好了吗?《守夜》是斯蒂芬·金继《闪灵》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恐怖力作,也是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二十篇最具悬念的惊悚故事。异乎寻常的情节,匪夷所思的事件,暮色中,恐惧和疯狂披上了诡异、超凡的外衣。墙壁里的声响,床榻旁的黑影,怪物在潜行……一个个熟悉而平凡的场景:高中,工厂,卡车加油站,洗衣房,内布拉斯加的玉米地……在斯蒂芬·金的世界里,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为魔鬼的乐园。

最近更新 2019-11-21

被上帝原谅的女人

作者 : 南西·泰勒·罗森伯格

本书记载一为地区女检察官由于自己以及十三岁未成年的女儿遭到强暴而受尽折磨后所采取的强烈报复手段,是一部有关妇女复仇的故事,结局充满惨烈的悲剧性,发人省思。主角莉莉福雷斯特是一位自幼便惨遭祖父奸淫,乱伦的幸存者。纵使莉莉后来成为一名地方检察官,但昔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她。加上丈夫是一位安于现状,懒于上进的男人,两人个性南辕北辙终致感情破裂走向离异之路。而莉莉也在工作中与男同事建立起惺惺相惜的感情,但也在男友懦弱不敢负起知道事情真相的责任,而成了无言的结局。本书作者南西·泰勒·罗森伯格曾经是一名女警官,她以其亲身经历及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刻画了男女主人翁和犯罪的心理过程。美国有一位评论家说:“每一个读者都将为罗森伯格笔下在良心与母爱的两难境地中挣扎,进退两难的女检察官的命运所打动。”

最近更新 2019-11-21

羊脂球

作者 : 莫泊桑

《羊脂球》是脍灸人口的名篇,本书是一篇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小说。作家通过对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驿车上的乘客的描写,刻画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面对战争和危难时的态度和立场。车子里的乘客就好比一个社会,有贵族、商人、政客、修女这些体面人,还有一位被人不齿的妓女羊脂球。面对敌人的淫威,卑贱的羊脂球却远比那些有身份的人更有骨气。那些人为了个人安危而逼迫羊脂球作出自我牺牲。反过来,他们又对羊脂球横加唾弃。整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的法国社会画面。战争题材的小说在莫泊桑的作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本集子里还选收了《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和《疯女人》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

奥兰多

作者 : 弗吉尼亚·伍尔夫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最近更新 2019-11-21

俄罗斯美女

作者 :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

一个美丽的姑娘从外省来到都市,在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的作用下沉沦了,她曾把家庭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又一个男人的身上,却每每落空,最终,怀有身孕而且一无所有的她,只好答应嫁给一个死人。《俄罗斯美女》面世之后,立即走红,并迅速被翻译成了二十余种外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亲爱的陌生人

作者 :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故事的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是一个二十九岁仍孤独一人的老姑娘。她受压制于家族枯燥的礼教和传统,现实中活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一封阴错阳差的来信,使她得知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绞痛。面对只剩下一年时间的生命,她绝望了。这种绝望并不是源于她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她在临死之前才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的苦痛。面对死亡,她开始反抗令她讨厌的空洞无趣的生活方式。她要挣脱束缚,去寻找自由。不顾家族的反对,她下定决心照顾“咆哮亚伯”的“不检点”女儿,为她操办葬礼,思考活着的意义;爱上“无恶不作”的巴尼,大胆求婚,步入婚姻的殿堂,享受生活的美好。她的生活因此而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本书主人公演绎了一个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美丽传奇。这激励我们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大胆张开梦想的翅膀,努力挣脱现实的束缚,活出真实自我,鼓足勇气,还自己一个洒脱人生。

最近更新 2019-11-21

爱的饥渴

作者 : 三岛由纪夫

《爱的饥渴》发表于1950年,中篇,是一部极重要的纯文学小说。小说人物不多,但都具有戏剧的鲜明性格。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准备死守贞节,但公公诱惑她,将她推向凝固的恐怖之中。这时她迷上了园丁三郎,将他作为自己幸福的根据和生存的理由。悦子和三郎的爱情被公公发现之后,她自己摆脱不了种种苦恼,最后无法继续维持爱,便用铁锹将三郎打死。作者笔下的悦子这个人物的感情元素是十分复杂的,她抱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爱的饥渴。但是,三岛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描写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悦子与三郎的关系上,尤其是三郎的男性美上。它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使两者达到精彩的一致。《爱的饥渴》受到了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的影响,三岛的文学“野心”都倾注在《爱的饥渴》上。三岛能够理解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并把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影响,深深地渗入超越本人自白的《爱的饥渴》中去。其中作为自己的工作,估计能流传下来的,就是《假面自白》、《爱的饥渴》和《禁色》这三部长篇,在完全暴露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这点上,我觉得它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工作。碰巧它(《假面的告白》)正是一部自白体的作品,而我却要尝试着将自己倾注在客观的人物中,于是就写了下一部《爱的饥渴》……可以说,这个主题是反《包法利夫人》的、反迪康热的。

最近更新 2019-11-21

城堡

作者 : 卡夫卡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最近更新 2019-11-21

玛丽

作者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本书为纳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说,集中体现青春初恋和流亡思乡主题。故事描述了在柏林流亡的恶果军官加宁、从邻居的一张照片中发现邻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玛申卡,原来是他中学时代的初恋情人,而后的几天里,加宁不断的追忆自己的往昔与连接人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将邻居的闹钟拨慢,代替他去接玛申卡,并期望着与玛申卡重叙旧情,但是在等车的时间里,加宁顿悟到,今日的玛申卡已经是别人的妻子,无论过去多么让人怀恋,毕竟一去不返。最后,加宁踏上了另一列火车,离开了柏林,去法国开始新的生活。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我是在柏林开始写这本书的,那是在一九二五年春我结婚后不久,到次年年初完成……众所周知,初次进行创作的人具有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品的强烈倾向,他把自己或者一共替代者放进他的第一部小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由于现成题材的吸引力,不如说是为了摆脱自我后可以去轻装从事更美好的事情。这是我接受的极少数的一般规则之一。由于俄国非同一般得遥远,由于思乡在人的一生中始终是你痴迷的伴侣,我已习惯于在公众场合忍受这个伴侣的令人肠断的怪癖,我承认自己对这部处女作在情感上的强烈依恋,丝毫不为之感到困窘。

最近更新 2019-11-21

审判

作者 : 卡夫卡

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襄理,于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却仍可照常生活与工作,只需在审讯时出庭。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他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被称为后世读者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现代经典。...

最近更新 2019-11-21

间谍课·暗杀名单

作者 : 弗·福赛斯

★ 国际政治惊悚小说新作 中文版首次引进★ “钻石匕首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家★ 间谍是一个孤独的职业,但他们总是在创造历史。英美不断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杀手刺杀政要后往往无意逃匿而是高喊“真主至大”,然后当场自毙。警察发现,这些杀手有个共同点:他们的电脑里都有宣扬仇恨的布道视频。难道这个视频里的蒙面“传教士”就是幕后主使?他到底是谁?他在哪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美国一个秘密机构立即将“传教士”列入《暗杀名单》,这份机要文件上的人相当于被华盛顿判了死刑,美国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就终结他。一名CIA的高官正寻找着值得信赖的猎手,此时,一个精通阿拉伯语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出现了……是该有一场全球猎杀了。弗·福赛斯的最新小说《间谍课·暗杀名单》向读者展示了为什么他是最好的国际政治惊悚小说大师。他对时间节奏感的精准把握,对残忍犯罪事件的详细描写,以及对顶级高手过招时的精彩刻画,无不令人脊背发冷或是拍案叫绝,并叫人惊叹他的写作天赋与个人魅力。

最近更新 2019-11-21

刺猬的优雅

作者 : 妙莉叶·芭贝里

一个是不安分的女孩, 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聪明得可以说是天才. 即便拥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却着实厌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虚伪与空虚,被老爱大惊小怪的妈妈误认为精神异常。面对荒谬的外在世界,她为自己订了个人生目标──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最近更新 2019-11-21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 : 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全书通过匹克威克及其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系列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本书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曲折,其中既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又有辛辣的政治讽刺;既有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又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无情揭露;作家既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庸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对下层的穷苦百姓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该书是狄更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这是国内发表的最新译本,译者参考了几种权威英文版本,尽量以合乎现代阅读习惯的汉语再现狄更斯的语言特色,并附有一八三七年版本原汗原味的插图四十余幅。

最近更新 2019-11-21

在路上

作者 :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凯鲁亚克代表作。五十年来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已售出350万册,现在每年还以11万册到13万册持续增长,翻译成25种语言。《在路上》是 一本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齐名的书。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就是在现今,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巴勒斯的长篇小说《裸露的午餐》也仍旧拥有大量读者。从生活方式到叙述方式,这些嬉皮士文学经典现今正为当代中国新生代作者引为范本。《在路上》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在路上》在国内曾有过多个版本,1980年代末在中国出版时,曾在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此前得到授权的是漓江出版社,其原先译本先后印行十余次,累计销量近二十万。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通过版权代理机构协商,取得《在路上》中文版独家翻译出版权利,邀请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先生鼎力襄助,于2006年11月推出全新完整译本。【译者简介】王永年(1927—),浙江定海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从五十年代起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译作《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伊甸之东》和《在路上》,皆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名著。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尾页

输入页数

(第17/76页)当前16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