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卡尔维诺
你们说的是什么花?这个花园我向来只看到杂草!马可瓦多知道大家对这位老年女侯爵的意见十分纷歧:有人视她为天使,有人则认为她的小器鬼和自私自利的人。住:你们觉得这样还不够吗?你们的意思是,就好像她对待蚊子一样。牠们都是从那个水池孵出来的,夏天的时候会有蚊子吸我们的血,都怪那位女侯爵。老鼠呢?这间小别墅是老鼠的宝窟,在枯叶下有牠们的窝,晚上就跑出来……老鼠的问题由猫负责……哈,你们的猫!我们要是能信赖牠们就好了……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契诃夫
套中人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开始时光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的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 从艺术上着眼,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首先以夸张的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纱惟肖的漫画,显得多么迂腐和可笑。另外还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以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骑自行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来走路了。作品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反语和丰富的潜台词,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作者暗示我们,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应该去的地方,而且这也应当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归宿。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不能忽略。它们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小说是从一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闲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作品最后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罗伯特·利伯尔曼
你以为你遇到麻烦了吗?灾难与尼尔·努德尔曼才真是形影不离呢!他靠A&P后面的垃圾箱养家糊口,被逮捕过,挨过打,受到邻居的欺侮,遭过朋友的背弃。眼看入疯人院无望,生活一天天地崩溃。努德尔曼为了生存,为了精神也为了人的尊严,苦苦地争斗着。听起来很可怕吗?不!事实上,利伯尔曼把他的故事锤炼成了十年来最有趣的文学作品。他不但抓住了美国当前的痛点,而且让读者为之失笑,并在笑声中感受到痛楚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耶利内克的剧本,从文体上很难下定义,作家在文体之间游刃,许多剧本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读,人物极少,大段的对白,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自说自话,有的全剧就是一个人的独白。如果说一部分剧本,如《克拉拉·S》(ClaraS.,1982),《城堡戏剧》(B urgtheater,1985),《疾病,又名现代妇女》(K rankheit oder Moderne Frauen,1987),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有场景,场次,人物,对白,等等,那么,其他一些剧本则完全可以被视为为舞台写的散文。《云团·家乡》(W olken.Heim,1988),是将赫尔德林、克莱斯特、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语录和恐怖组织红色旅囚犯的书信糅为一体。《托特瑙山》(T otenauberg,1991)中的主人公——老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无疑就是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他们之间的对话正是作家本人对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政治现实给予的回答。《死亡与少女》(D er Tod und dasM?dchenI-V)是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作品,分别以几个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白雪公主、睡美人、罗莎蒙德、杰基。肯尼迪,美国女诗人普拉斯和德国女诗人巴赫曼),展示了这些由男性的视角创造出来的悲剧女性及其她们不可能由王子解救的命运。剧中人物很少,几乎全是大段的独白或对白,似乎更适合阅读而不是上演。作家本人对自己的剧本也曾经说过:台词是为剧场考虑的,但并不是为了一场舞台演出。人物们其实自己已经在充分表现。她还说,我并不追求有缺陷和弱点的被弄掉了棱角的人物,我追求的是论战和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木刻技术。我用斧子劈进去,为的是让那些我的人物进去的地方不再长出草来。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尔罕·帕慕克
我还要寻找你多久,一栋房子又一栋房子,一扇门又一扇门?还要多久,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然而,我直觉相信,等我们到了七十三岁,当如梦不再有条件盼望另一种生活的时候,她终将会爱我。这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于1990年。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律师卡利普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一个侦探小说式的开头——妻子如梦失踪,只留下一张字条,卡利普开始了搜寻,也就开始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漫游。他逐渐相信,如梦的出走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耶拉的失踪有关,后者是知名的报纸专栏作家。他开始探寻耶拉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探访耶拉曾经到过的场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进行思考,最后他潜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电话,最后甚至能假扮他来写作专栏。这是小说的表层情节。而就像帕慕克在书中所言,故事背后自有其更深含义。卡利普对如梦和耶拉的追寻,似乎象征着对某一终极理想的探寻和揭秘,这与书中一度讨论的文字与意义之谜、面孔与意义之谜和耶拉专栏中宣称的“救主将到来的”的理论,有着同样的文化逻辑,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多线平行的意义网络。与此同时,对自我本质的追问、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索,既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又通过小说中耶拉专栏的文本,不断地强化,弥漫在整部小说中,由此又引发和连带着对伊斯坦布尔历史和命运的叙述,更由此扩大到对东西方关系和本质的思索。《黑书》是一部迷宫般叙事繁复的小说,而其主题也同样呈现出意义的网络化格局。作者融情节、故事、历史、虚构文本、自传成分等于一炉,各种元素交叉并存,形式和主题都体现出强烈的帕式色彩和鲜明的原创性。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至少是有成为伟大小说的野心的作品。堪称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拉夫列尼约夫
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女革命战士马柳特卡奉命押送一名白军将领俘虏,中途遇到风暴,船只沉没,二人被卷到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上。这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之间,发生了一场让人心碎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感受到在特殊年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情节紧凑,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特殊年代有特殊意义。
最近更新 2020-07-09
作者 :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
本书为俄罗斯作家德·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著《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三《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小说的背景是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改革的时代。小说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彼得大帝与其长子阿列克塞之间的矛盾斗争;另一条是彼得的政权及其所建立的“新教会”与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行的各种旧教派(特别是分裂教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彼得与阿列克塞的矛盾斗争不是普通的父子冲突,而是体现着尖锐社会矛盾的皇室政治斗争。小说截取了1715年6月至1718年6月这段时间,这是阿列克塞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是他与父亲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三年。小说不仅深刻表现了彼得与阿列克塞之间的斗争,而且通过回忆等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刻画了异常复杂的彼得形象。
最近更新 2020-07-12
作者 :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 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 ——《纽约时报》《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卫报》
最近更新 2021-06-21
作者 : 梦枕獏
现象级作家梦枕貘传奇力作《阴阳师》,系列全新作品《阴阳师·天鼓卷》隆重上市。本书包括《夜光杯卷》与《天鼓卷》两卷。大臣家盛的女儿那智被黑蛇附身,专以青蛙为食,有时甚至直接跳进水池捉青蛙生吞。身上缠绕着三十条蛇,却在被窝里香甜地酣睡。家人不免大惊,问她是究竟何方神圣?小姐却用男子的声音开口说话了……夜晚的平安京,天象异动,怪事频发。绝代阴阳师安倍晴明游走于阴阳两界,在谈笑之间破解一桩桩离奇事件,为人鬼解忧。
最近更新 2022-12-12
作者 : 玛格丽特·杜拉斯
短篇小说集,共由四个故事组成:《成天上树的日子》、《蟒蛇》、《道丹太太》和《工地》。《成天上树的日子》讲述一位年迈的母亲去看望居住在巴黎的儿子,描写了“母爱”这种特殊、永恒的爱,偏重于叙事,张力十足;《蟒蛇》中主人公回忆她还是小姑娘时,每周日都不得不接连观看两个场景,巨蟒吞噬活鸡,和遗恨吞噬七旬老人巴尔贝小姐,这两个场景平行展开,互为补充,引发思考;《道丹太太》讲述了门房太太和清道夫这一对忘年交的故事,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工地》篇幅相对较小,描写一对男女因一块特殊的工地相遇,一段爱情缘它而起,以小见大,意味隽永。四篇作品中都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笔触细腻,富于哲理。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巴尔扎克
《幻灭》揭露了文坛和新闻界内幕,集中了作者最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生活感受,是《人间喜剧》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奋斗失败、理想破灭的故事:一个颇有才华的青年,梦想凭生花之笔博取文坛上的荣名,但在文学已沦为商品的社会中堕落成出卖灵魂的无耻文奴,在文坛倾轧和党派斗争中身败名裂;另一个青年是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因心地善良,敌不过同行的阴险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专利,埋葬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整整一代青年的社会处境和精神状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是枝裕和 中村航
长大成人的你,还相信奇迹吗?爸爸妈妈离婚后分别两地,哥哥航一与妈妈生活,弟弟龙之介和爸爸住在一起。航一在学校里听到传闻:两辆列车的交汇就像流星,对着这个瞬间许愿就会发生奇迹!于是,他怀抱着一家四口重 新团聚的愿望,和弟弟一起克服各种困难,踏上了见证奇迹的冒险之旅。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绝乏味的人生,所有的坚持都会成为奇迹!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詹姆斯·凯恩
与《邮差总按两遍铃》一样,《幻世浮生》也是美国出版史上的超级畅销书,对于美国“黑色文学/电影”的传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在这种类型中,也很难找到真正超越它们的作品。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获1945年奥斯卡奖六项提名,由琼·克劳馥摘取最佳女主角奖,张爱玲的《小团圆》中也提到过这部当时引起轰动的电影。根据本书改编的电视剧获2011年艾美奖二十一项提名,由凯特•温丝莱特摘取最佳女主角奖。故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开始。中产主妇米尔德里德与丈夫伯特之间的婚姻危机因为经济形势的陡然紧张而加剧,不得不黯然分手。米尔德里德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屡次因为失业而几乎山穷水尽。支撑着她的动力是大女儿维妲漂亮聪颖的天资、过人的音乐才华和某种似乎超越她现有阶层的傲人气质。为了维妲,米尔德里德点燃了自己所有的能量——无论是当侍应还是开店,抑或利用自己的美貌勾引男人,最终都是为了成全维妲的野心。然而,米尔德里德渐渐发现自己一步步走进了自挖的陷阱。维妲究竟是亟需一双翅膀的天使,还是回过头就会咬恩人一口的毒蛇?抑或,她两者都是?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萨拉·斯姆卡
她,一个17岁女孩。她是那个对每件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发表意见的人。她是那个不管是物理还是哲学都能得满分的人。她是那个因为演了《哈姆雷特》里的欧菲利亚触怒了两位老师,可其他人都被感动得流泪的人。她是那个从来都不参加学校的任何集体活动的人。她喜欢有氧格斗、冰泳、跑步和逛美术馆。她是那个从来都是一个人吃饭,却从来都不显得孤独的人。她是另外一副拼图游戏中的一块,在这副拼图中没有属于她的位置,可是她似乎又好像可以被放进任何位置。她一点都不像其他人,可是她又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当众人眼中神秘而酷极了的她,不小心卷入一连串危险事件,她该怎么面对生命中最大的危机,和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疼痛?……本系列共3本,《红如鲜血》、《纯如白雪》和《暗如黑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朱莉亚·克劳奇
得知好友波莉的丈夫在车祸中丧生之后,露丝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让波莉带着两个儿子,来自家刚刚翻修完毕的“乡村小屋”居住,并且表示,他们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然而露丝的丈夫加雷斯并不同意这个决定。加雷斯认为房子刚刚翻修完,一家四口的小日子还没有享受够,波莉及其儿子们的到来,无疑会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但在露丝的劝说下,加雷斯勉强同意了。波莉带着两个儿子入住“乡村小屋”后,一系列恶性事件相继发生。首先是露丝的小女儿弗洛西误食药片,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有可能留下后遗症,这给露丝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其次是大女儿安娜在波莉两个儿子的影响下,满嘴粗话,让露丝忧心忡忡。同时,安娜的一只眼睛,被波莉带来的一只猫抓伤,给安娜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她的心灵造成伤害。再次是露丝在河边浴场游泳时,几杯香槟差点让她丢了性命,幸在好友的帮助下才捡回一条命。最后是波莉安排的布莱顿之行,让露丝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布莱顿是露丝和波莉从前生活的地方,露丝年轻时的秘密就隐藏于此,正是这趟旅行,使露丝的生活轨迹彻底改变。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露丝所珍视的一切,以及她舒适生活的全部依靠,都在她眼前崩溃坍塌了……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