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赛门·葛林
夜城系列第四部《魔女回归》(Hex and the City)。我名叫约翰·泰勒,在个名为夜城的地方工作。只有在夜城这个时间永远停留在凌晨三点的伦敦黑暗之心里面,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物才能够任意猎食,满足心中最深沉的欲望。这里给我一种家的感觉,多半是因为我在这里出生的关系。我的专长是寻找失踪的东西,不管是找人还是找物都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这一次,我要找的是夜城的真相及其起源。这个案子是命运女神委托我调查的。但是随着我越挖越深入,非但没有查出与夜城相关的事情,反而一步步地接近了我生命中最大的谜团:我消失已久的母亲的真实身分。有钱赚的工作是一回事,私人追求的旅程又是全然不同的另外一回事。特别是我曾经接受过警告,一旦踏上追寻母亲身分的旅程,我很可能会导致夜城以及整个世界的毁灭。尽管如此,我却依然不能停止调查-我是约翰·泰勒。寻找失物不但是我的专长,还代表了我个人的价值。不管后果如何,我都必须查出真相。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弗·福赛斯
悬念,营造的是一种未知的魅力,满足的是人类求知的欲望。当许多作家将悬念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操作时,故事就显得丰富多样、魅力无限。弗·福赛斯是当代世界级的作家,他不仅擅长于国际政治惊险小说,而且也精通于悬念故事。这里所选辑的是他十几年来最优秃的作品。每一个故事都能紧紧抓住人们的心灵,使你欲罢不能。读者虽然无法预料事件的发展,但肯定能在最后获得一个令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的结局。享受未知的魅力,感知悬念的力量!此时,我们才知道现在拜读的是一位文坛高手的名篇、一位大师的精品真正地不虚一读!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西奥多·德莱塞
主人公克莱德生活在一个穷牧师家庭,但家里并没有因为信仰而获得幸福,相反却过得十分糟糕。为了追求幸福,克莱德离家独自闯荡世界。贪慕虚荣的他虽然凭着聪明机灵在伯父的工厂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还遇着了爱恋自己的美丽女孩,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追求富家女,他竟然狠心的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女友害死。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淘金梦,克莱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著名奥斯卡得奖电影"A Place in the Sun" (1951)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尔罕·帕慕克
这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达尔文奥鲁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于天堂堡垒。塞拉哈亭一生都在创作一部“可以唤醒东方”的百科全书,可到死也没能完成。多年后,只有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旧而寂静的老宅。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麦廷和孙女倪尔君从伊斯坦布尔来看望法蒂玛,他们谈论同样陈旧而空洞的话题,而后就各回各屋,各干其事。可是,短短几天里,这寂静的房子内外,充满了喧嚣与骚动:每一个人都要适应变化巨大的环境,面对自己摆脱不掉的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迷惘,爱情和仇恨;他们有的失落了信仰,有的找到了不同的信仰,有的为自己所谓的信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一座老宅无法保持它的安详。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作者也借他们描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进程中的新旧冲突,以及社会历史变化给人们带来的震荡。“这本好看又忧伤的书讲述着三个不幸的兄妹在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个小城镇,在他们九十岁的奶奶的家里度过的一周……其成功令人惊讶……”——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伦敦“奥尔罕·帕慕克运用长篇小说的真正标识——值得称道的多视角和准确的眼力搭建起了一连串的事件链:色彩、地志学、象征、详尽的细节……”——Abidin Dino,Le Monde Diplomatique,巴黎“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的别样的一本书——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令我想起了契诃夫的《樱桃园》。”——Nicol Zand,Le Monde,巴黎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生长于单亲家庭的约翰,与沉默寡言而沉迷于钱币收集的父亲互动不良,原本自暴自弃、终日不知所以,但于毅然投效军旅后成长蜕变,并意外结识清纯可人的莎文娜。透过莎文娜,放浪形骸的约翰不只重新认识爱情,更从拒绝接受转变为正视父亲的社交障碍问题。正值花样年华的莎文娜,受到邻居自闭儿的启发,怀抱着纯真理想与热情信念,投入关怀弱势族群的社会工作,进而成为约翰与父亲重建良好关系的推手。然而,莎文娜带给约翰的,不只是纯净而刻骨的情感、深远的影响,还有一封让约翰的世界风云变色、却也让约翰更深刻思索爱情真义的──分手信。约翰与父亲将如何寻求与彼此相处的方式?约翰与莎文娜的感情将如何发展?天真善良的莎文娜为什么写下那一封分手信?收到分手信之后的约翰将如何自处?多年后,始终无法忘怀的约翰来到莎文娜的家乡,他将有什么意外的发现?而发现真相之后的约翰,又该如何做出抉择?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托妮·莫里森
★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喜爱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新闻周刊》“史上最好的100本书”★ 荣获美国书评家协会奖★ 美国中学必读书★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奥巴马小说一开场就意味深长:奶娃非常幸运地成为白人医院第一个黑人婴儿,但他出生时恰逢一个黑人想借一对丝绸翅膀飞翔而摔死。就像出生时的意外一样,奶娃发现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意外:身在富裕之家却不能自立;与父亲格格不入,母亲的关爱实际成为桎梏,在姐姐那里只得到仇视;爱上的,却是外甥女……奶娃只好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父辈遗失的金子。但历尽千辛万苦,除了先辈留下的传说与歌谣,等待他的只是儿时伙伴吉他瞄准的枪口……
最近更新 2020-06-13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
最近更新 2020-12-18
作者 : 贝尔·格里尔斯
本书为《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说系列》拓展版04《猛虎火山的生死逃亡》。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东南亚小岛上度假的贝克和好朋友彼得,在深入参观自然保护区时,被突然喷发的火山岩浆围困。为了重返人类社会,他们用手表制作指南针走进芦苇重重的黑水沼泽,钻进红毛猩猩的巢穴躲避树影中的猛虎,用裤子制作布兜捕捉火山湖中的游鱼充饥……然而,丛林中的非法伐木者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为了隐藏犯罪证据,伐木者们开始追逐两个手无寸铁的男孩。
最近更新 2021-01-06
作者 : 查克·温迪格
米莉安自小就没有父亲,单身家庭长大的她,14岁又被母亲抛弃。因为一场意外,她拥有了预知他人死亡的能力。从此之后,她带着记录死亡名单的日记本四处流浪,在茫茫人群中寻找着濒死的人。这样的生活苦涩而绝望,逐渐被填满的日记本里散发着死亡的浓烈气息。8年之后,就在生命指针即将停住的那一刻,善良单纯的卡车司机路易斯意外地闯进了米莉安的世界。他的眼睛清澈纯净,心思细腻温厚,为米莉安干涸枯竭的生命带来了希望。然而命运却始终如寒冬般严酷,米莉安发现路易斯将会在一个月之后惨烈死去,那么,女孩米莉安该如何制止这命运有一次的玩弄?又将如何完成生命的永恒救赎?
最近更新 2022-12-03
作者 : 阿尔贝·加缪
《流亡与独立王国》(L'exil et le Royaume),又译作《放逐和王国》,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不忠的女人》《反叛者》《无声的愤怒》等六个短篇,其主题都是作为有情感有理性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该书于1957年出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丽萨·温格特
一份神秘的书稿将生活在不同时空的四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而这种看似命运般的交合,似乎暗示着人物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他们在时空间相互追逐,互为彼此的“过去”与“未来”。简·吉布斯是一名生活在纽约事业有成的编辑,进入蔚达出版社把她的事业推向了顶峰。一天早上,废稿堆中的一封装着泛黄书稿的信封突然出现在她的案头。翻阅手稿,简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故事发生在世纪之交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一个名叫萨拉的混血印第安纳女孩,默默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她正在等待着一个逃跑的时机……简决心找到作者,可投稿人神秘的身份又让她隐隐感到不安。更严重的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一切线索都指向蓝岭山脉的深处,一个简自以为已经永远摆脱的地方……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尔罕·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处女作一部土耳其家族的世纪史诗一个文坛大师的现实主义初啼《杰夫代特先生》讲述了一个骨子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商人,他结交商人朋友、买大房子、娶帕夏的女儿,却不敢有一丝偏离现状的想法。一个在富裕家庭中成长的青年,他不愿庸庸碌碌、渴望梦想,却找不到方向、脱离实际,最终淹没在现实主义的洪流中。一个用理想谋生的画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遂愿而行,却还要面对冗杂生活的纷扰,在现实中迷惘、犹疑。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亨利·大卫·梭罗
《远足》收录了梭罗除《瓦尔登湖》外最著名、最经典的文章,包括影响至深的政论杂文以及他在博物学、自然散文中的代表作。搜罗了目前国内最全面的梭罗语录,内容涉及爱、成功、社会等将近一百个话题。通过这些文字,梭罗的形象跃然纸上。他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也正是二十一世纪最先锋的观念:追求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最丰富的精神诉求。《远足》特邀加拿大摄影家、作家昂放亲赴梭罗故乡康科德城进行拍摄。另附摄影手记,讲述了梭罗的家族往事与爱情悲歌。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凯文·鲍尔斯
一抬头,约翰就会看到默夫。一有汽车经过,他就害怕。虽然已经几个月没握枪了,但他的双手总是不自觉地摆出握枪的姿势。天真的陌生人把他当成大英雄,但他却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消失。在伊拉克服役一年后回到家,过去的回忆时时萦绕他的脑际:尸体在清冽的晨风中燃烧;阳光透过树枝倾泻下来;子弹激起片片尘雾;池塘泛起的涟漪宛如拨动的琴弦。他曾对一位母亲承诺,会把她年轻的儿子平安地带回家……凯文·鲍尔斯既是退伍老兵,也是诗人。他在书中描绘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战后无边的失落感,读来令人动容。《黄鸟》是描写伊拉克战争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战争本身的残酷无情、战争对人造成的巨大创伤,但同样讴歌了爱、勇气和不屈的斗志。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物心理,尤其是家人之间看不见的战争。《黄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最震撼和最令人难忘的小说之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洛伊·山多尔
《分手在布达》1935年出版,是马洛伊对家庭、爱情,以及个人内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体现了典型马洛伊的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大段独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全景式写作、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戏剧式充满张力的对话等一系列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达》的首部中文译本,直接自匈牙利语移译。初秋午后,青年法官审阅次日的离婚案卷宗,一对夫妇竟是他的旧识。晚宴,法官陷入对古老庄严家族的漫长追忆:世代传承的法官职责和君子道德,爱情飘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养维系。宾客们意兴阑珊,帝国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时代迷茫不知所向。夜半寂静的寓所书房,早有不速之客。几近崩溃的丈夫声称刚刚杀死了妻子。他激烈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诉导致他婚姻失败的三角关系。长谈彻夜,他对法官的怀疑、拷问剥茧抽丝,渐渐显露爱情、婚姻的残酷真相。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