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体

我不是潘金莲

作者 :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最近更新 2019-11-21

现实一种

作者 : 余华

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最近更新 2019-11-21

饥饿的女儿

作者 : 虹影

六六在十八岁生日那一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个私生女。在这个隐秘和耻辱的身世背后,是母亲几段撕心裂肺的绝望爱情,是生父苦熬十八个春秋的等待,是养父忠厚善良的担当与庇护。小说讲述了母亲苦难的一生,个人和家庭的痛苦悄然转化成历史的痛苦,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的风云变动不动声色地展现得波澜壮阔。虹影以重庆草根为背景进行的写作中,剥去所有人性关系中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有力地展现人生的悲苦。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饥饿的女儿》贯穿的特点是坦率诚挚,不隐不瞒。《饥饿的女儿》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入选台湾青少年自选教材,被翻译为29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全球累计销售500万册。

最近更新 2021-01-20

我是你爸爸

作者 : 王朔

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我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最近更新 2019-11-21

四十一炮

作者 : 莫言

作者着力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村长老兰、我父亲罗通和母亲杨玉珍。老兰这个形象,是复杂多面的,烙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他和父亲是两种人、两种势力的代表,在社会转型时期,老兰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他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成为农村第一批风云人物。他既有钱又有权;他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又让穷惯了的乡亲羡慕。可他另一方面又写满了肮脏、卑鄙和不道义,为了钱他往猪肉里边注水,为了稳定自己村长的位置,他把注水的秘方告诉了村民;在生活上,能睡的女人他都睡了。可以说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玷污了某些纯洁有序的生活、观念和伦理道德,。而父亲,他代表了守旧的一方,可以说他是被时代唾弃了的,他无力扭转时代的变化,也无力挽住变革的步伐,可他身上留有的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也一起被绞杀。而母亲则代表了更加众多的一类人,农村中大多数农民的形象,他们没有思想,只是观望随风的一些人,他们没有更深刻的是非曲直评判标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过好日子,至于好日子如何得来,手段正当不正当,全然不顾,他们凭借的动力更是一种本能。莫言以神奇之笔,似真似幻地暴露了某段生活的真实,作者在通篇以一个孩子的眼和嘴来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不搀杂作者自己任何主观评判标准,但却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促进社会有序良好地发展,使之我们社会环境更为完美和完善,杜绝那些假和丑的东西,这是一个深刻的具有时代意义和未来意义的命题。

最近更新 2019-11-21

他的国

作者 : 韩寒

在你年少时是否曾梦想成为国王?长大后的你是否还会继续这个英雄梦?有些人的心里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有没有比兄弟和女人更加重要的情谊?有没有比飙车时凛冽的风更刺激的逃亡?纵身跳下,恍惚里终于看见一双双惊讶和肯定的眼神。画面在人们面前晃过,你的青春是否也只是果园里一块不和谐的石头?这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野草冲出土壤,它们一百三十五度仰望的天空在哪里……

最近更新 2019-11-21

日光流年

作者 : 阎连科

本书采用了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倒放式文本。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惨烈的故事,把苦难写得质感透明,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全文由五卷组成,依次逆向地回溯故事进程,即第一卷叙述主人公司马蓝的死亡过程,第二卷说司马蓝担任村长后的奋斗经历,第三卷说青年司马蓝如何当上村长,第四卷讲少年司马蓝成为同辈中的领袖,第五卷说司马蓝的童年生活及其出生,中间穿插几位前任村长和其他有关人物的故事。认真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的严峻的生死问题所震撼。

最近更新 2019-11-21

黄雀记

作者 : 苏童

爱恨情仇,始自本然之爱。三个少年的无常青春,因果运命之遽变吊诡。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青春的形态和变态,局促现实的尴尬和纠结。一宗荷尔蒙气味刺鼻的强奸案,战栗地歌吟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演绎出无尽的留连在香椿树街的罪恶渊薮。苏童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谐戏于叙述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荒诞特征,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是《黄雀记》的故事主线。遽变并吊诡的是这三位少年间的危险关系,无常青春。一宗荷尔蒙气味刺鼻的强奸案,战栗地歌吟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还演绎出无尽的留连在香椿树街的罪恶渊薮。苏童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当他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时,也一并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黄雀记》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全书训戒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的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苏童用诗性起兴开衿,把一个嚣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儿媳嫌弃,儿子不争,祖父只好交给医院关照。祖父不屈不挠,开始“破坏”医院的树木。周围的人都被祖父气疯了,照看祖父这件事自然落在了保润身上。为了驯服不安分的祖父,保润发明出了自己独特的绝招——娴熟的“捆人”技术以及五花八门的绳结。祖父变得服服帖帖,保润也成了医院里的大名人,不断地被请去驯服那些不安分不听话的病人。终于有一天,他在医院里,撞见了照片上那个不知名的少女。少女无名,是从小被医院老花匠收养的弃婴,人称仙女。仙女年少傲气,唯独听命于柳生。与仙女约会,让保润动了心,他与柳生做一个交易。事后发觉被柳生欺骗的仙女看不上保润,两人在溜冰场上不欢而散。保润心有不甘,柳生遂撺掇两人的舞会,跳小拉,地点在医院的水塔。仙女不从,保润便使出自己的捆人绝技,把仙女捆在了水塔里,扬长而去。然而,等待他的,却是警车。柳生出来了,保润却被留在了监狱里,蒙受十年冤屈,徒耗十年光阴。这十年里,仙女被视为“扫帚星”远走故里,保润一家则早已家破人亡。柳生深藏罪疚,洗心革面,代替保润照顾祖父,做起了本分的生意。万料不到,仙女回来了,回到了这间医院和香椿街,改名“白蓁”。柳生迷上了更漂亮的白蓁。但曾经的罪恶是抹不掉的,白蓁再次离开了。保润出狱,柳生迎接。两人成了至交,仿佛彼此不曾相欠。可是,白蓁带着肚里的孩子回来了,致使三人无法不去面对过往的巨大创痛。在水塔里跳一场小拉,对于保润来说,就与白蓁(仙女)“清账”了。他曾经以为,自己与柳生之间,过去的就过去了,但是,命运迫使他发现,该还的终是要还的。于是,在柳生的新婚之夜,他终于跟柳生“清帐”了……白蓁走了,留下了一个红脸婴儿,红脸是羞耻,是愤怒。他躺在保润祖父的怀里,那个比任何人都活得长久、活得不朽的祖父。

最近更新 2019-11-21

历史的记忆

作者 : 周梅森

本书共收录了《国殇》、《军歌》和《大捷》共三篇中长篇小说。《国殇》:白云森万没想到,这头狡诈而凶猛的狮王在赴黄泉之路的时候,还会给新二十二军留下这么一道荒唐无耻的命令。他自己死了,不能统治新二十二军了,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人……《军歌》:望着滚滚涌动的灯火,望着手中的枪,孟新泽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炮火隆隆的战场,仿佛民国二十七年那个灾难的五月十九日刚刚从他身边溜走……《大捷》:为这奇迹,卸甲甸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千六百人倒下了,永远躺在这片焦土上了。卸甲甸的男人们被一场血战吞噬殆尽。这里成了寡妇城、孤儿城……

最近更新 2019-11-21

茶馆

作者 : 老舍

《茶馆 》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茶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咱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话剧全凭台词塑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

最近更新 2019-11-21

孽缘

作者 : 阿来

本书为“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之一,收录了《孽缘》和《鱼》两部中篇小说。《孽缘》:就在这天早上,草上的霜针还没有被阳光融化。那只临产的母羊叫声凄厉。舅舅叫我转过脸去。母羊的叫声变了,低沉而叉深长。群羊在早上料峭的寒风中和我一起轻轻颤抖。待我转过脸时,看见母羊正在替刚刚落地的羊羔舔净身上的血污……我必须在这里揭示出在一种带着强烈的喜剧性色彩的生存状况下的泛人类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生命本能与生命追求的崇高品格之间相互冲突的悲哀。《鱼》:那个长久观鱼的婴儿的眼睛也会变得和鱼眼一模一样……叔叔低头察看哭声突然止息的孩子,看到夺科的眼睛像鱼眼一样鼓灾,感到眼前水光荡漾,不禁又一阵心悸,手中像不经意间摸住了蛇一样冰凉的鱼……

最近更新 2019-11-21

生死桥

作者 : 李碧华

三个梨园子弟,怀玉、志高、丹丹初遇天桥时,便误撞入一个老太监家中,过气的老太监信手的占卜被一只黑猫惊乱,再也分不清谁的签子是谁的,鬼魅般的宫人发出谶言:你们三个的命,一个生不如死,一个死不如生,还有一个先死后生……命运是早就注定的,他们的人生纠缠在了一起,终究无法摆脱。梨园繁华而清苦,多少人喧马嚣终落得曲散人终,尘世的悲喜凝缩在此迷幻着我们的眼睛,旁观者都看不分明的情景,当局的戏子又如何宣泄清醒?乱世里戏子的命运啊,死死生生,却成就了我们看得分明的故事。

最近更新 2019-11-21

沉红

作者 : 周梅森

本书共收录了《孽海》、《家仇》、《沉红》、《心狱》和《沉沦的土地》共五篇中短篇小说。《沉红》讲述了一个青楼妓女和几个铁腕男人的传奇故事,这个传奇故事里的男人全是那么有情有义,然而,正是这撼天动地的情义,最终把女主人公逼上了绝路;《家仇》恰恰相反,女主人公为父复仇,处心积虑地寻找男子汉,可最终也没找到,于是,红妆巾帼被迫持枪上阵了;《孽海》通过我国早期的一场股票投机,讲述了一个乱伦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物欲和肉欲给人们造成的双重毁灭;《心狱》描绘了一个活棺材似的封建大家庭里灵与肉的悲剧;《沉沦的土地》系作者早年的成名作,在几万字的短小篇幅里,把旧中国一段民族工业的历史入木三分地描述出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叹不已。

最近更新 2019-11-21

红领章

作者 : 陈怀国 陶纯

最爱是兵,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种情愫,《红领章》,和你讲述那个年代发生在军营里的美好情怀,讲述军人的浩然正气和人性、人性之美……70年代的社会动荡复杂,内忧外患,军人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本书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的军营为背景,通过几位男女青年入伍后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的过程,以几位男女军人的成长、恋爱、婚姻和家庭为主线,表现了一代军人对党、对祖国、对军队的无限忠诚及动人的青春岁月和生命历程,歌颂了官兵之间、士兵之间真挚友谊、相互激励的美好关系。而红领章,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既是那个年代军营和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代人青春和理想的代名词。读完这本书,会让你对军人肃然起敬,也会让你更了解那个年代。当我们回顾过去时,红领章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既是那个年代军营和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代人青春和理想的代名词。一身绿军装,两面红领章,走进军营成了一代青年人生的最高理想。红领章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70年代的社会是动荡的、复杂的。内忧外患,和平而不宁静,战争随时有可能来临,军人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他们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青春气息、浪漫情怀、英雄主义在军人身上是那样地浑然一体。红领章也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纪念品。当我们怀念和回忆那个时代,它总是能生动地把许多美好的东西再现出来。曾经拥有过红领章的人在怀念着红领章,许多没有机会走进军营的人也在怀念着红领章,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军人情结。人们怀念红领章所代表的那种与人民血肉相连 的亲切感,那种火一样燃烧的激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

最近更新 2019-11-21

白棉花

作者 : 莫言

年仅17岁的农村青年马成功,一直迷恋着大他几岁、年轻貌美、正直勇敢、身手不凡的青年女子方碧玉。他们有幸一起离开棉田,来到向往已久的棉花加工厂,结识了多才多艺、风流多情、自命不凡的青年才俊李志高;复员军人孙禾斗;社会垃圾铁捶子:干部子女孙红花等人,由此开始了一段崭新忙碌的生活和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最近更新 2019-11-21

古典爱情

作者 : 余华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木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此刻正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竹篱茅舍四散开去,错落有致遥遥相望。丽日悬高空,万道金光如丝在织机上,齐刷刷奔下来。柳生在道上行走了半日,其间只遇上两个衙门当差气昂昂擦肩而过,几个武生模样的人扬鞭摧马急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前面的景致,柳生眼前一片纷纷扬扬的混乱。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尾页

输入页数

(第11/60页)当前16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