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尼采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在哲学上,成了德国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施本格勒的历史哲学的先驱,并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尼采最有影响哲学著作,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唯一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精髓,《权力意志》不可不读。《权力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他认为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尼采把审美现象和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他认为,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活的东西。为破旧立新,他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尼采
作为古希腊文化景仰者的尼采,对于现有人类历史抱有极其悲观的想法,在提出对超人的预言后,他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在《上帝之死》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剖析,尼采认为根本没有基督教,基督教是伪造和谎言构成的,这种空前的说法曾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一本让你读起来爱不释手的哲学经典,从中可以领略到伟大思想家那超前且精妙深奥的思想。
最近更新 2020-04-29
作者 :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诗体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图斯特拉之名,有意对抗基督教的圣业,模仿圣典的文体,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图斯特拉升华进入超人之域的过程,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结晶,副标题为“为所有人、不为某个人而写的书”,象征地表现出尼采最后的境地。这部作品虽然包括了尼采的一切,但查拉图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最近更新 2020-05-01
作者 : 尼采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黑格尔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以至于最高阶段分析其矛盾发展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可以被认作意识发展史这一特点,精神现象学也可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精神现象学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方法和辩证方法是其合理内核,而它的唯心主义基础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不是孤立地、现象罗列地研究诸意识形态,也不是单纯从时间上去研究人的意识或心理生活的历史,而找不出它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独特典型的形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叔本华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里,叔本华全心全意的主要关心的对象就是形而上学,而他创造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系统并建构一种新的宇宙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并证明他的悲观倾向。以往众多的悲观主义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用这么大的学问来证明悲观主义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同时又说明生命本身是不幸的。由于他早年生活体验的结果,在他心目中成长、存在着的这种对生命的悲观主义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结束都没有改变过。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修
奥修是印度人,曾研习过哲学,当过许多年哲学教授。他生在东方的文化氛围里,又熟谙西方文化,他肉体生命极其有限,只活了50多岁,可他的精神生命却是无限延长的。他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就是他的600多本著作。奥修的书都是说出来的,他语调平缓,滔滔不绝,把人类漫长的历史,通过极其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因此,只要是活着的人,都能听懂。尤其是他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简单的故事加以阐述,娓娓道来,富有韵律,使听者心动。在奥修的书卷里,我感受到的是,他力主向生命本真回归。生命其实是简单的、透明的。因此,简单是真,简单是美。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南怀瑾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经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尼采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玛丽·巴切勒
《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它是犹太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西方的文学、艺术,尤其是中世纪的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经》。《圣经》中的典故,亦在大量的西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经典著作中被屡屡引用。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一样,不知道《圣经》里都讲了些什么,都有些怎样的故事,也就无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圣经》包括六十六卷历险记、历史、诗歌、书信等等,由多位不同的作者,历时数百年写成。《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旧约》原著是用希伯来文写的,那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原是犹太教的圣书,主要内容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和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以及他们的法典、先知书、诗歌和箴言等。《新约》原著是用希腊文写的,那是耶稣在世时,罗马帝国人人通晓的语言。《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记叙了有关耶稣的历史传说、耶稣的言行、早期教会的状况、使徒们的书信和神的启示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索甲仁波切
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么他留传后世的,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了。本书无疑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它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书中,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罗素
《我的哲学的发展》(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是罗素(1872~1970)写于1959年的一部著作,顾名思义,这本书是罗素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罗素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素很重视自己在1914年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本)一书的成就。我们知道,罗素通过这本书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罗素在本书中重点叙述了《数学原理》的基本思想。罗素一生的哲学思想屡经变更,但他在本书中表示,他于1912年写的《哲学问题》可以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罗素作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巨匠,其哲学思想给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以很大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要算维根斯坦哲学以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罗素曾于1920年来过我国,在北京大学主讲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哲学问题,对旧中国的学术界也有过广泛的影响。《我的哲学的发展》这本书,是罗素本人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总结,作为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有其特殊的价值。译者温锡增先生,劳作多年,译成此书,因健康欠佳,不遑作序,嘱我们代为小引。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华杉
这回彻底读懂《孙子兵法》!通俗通透解读经典战例,逐字逐句讲透兵法原意。《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翻开本书,直窥《孙子兵法》堂奥,既简单、又深邃、既朴实、又玄妙;开启一场通往智慧的非凡阅读体验。本书在着力讲透兵法原意的同时,尤其针对人们对《孙子兵法》的普遍误读、误解,做了鞭辟入里的详解分析。华杉先生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多年,本书的部分内容早已通过各种内部演讲、微博、微信等媒介,在坊间广为流传。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康德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其學說用其自己的說法乃是主要回答四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么?2、我應該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冯友兰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修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它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目录,没有章节。任何一页都是开头,都是结尾--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对知识的渴望,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但对智慧的追求,却是痛苦的。因为你可以花钱去读书,去寻找知识;但你无法花钱去购买智慧。知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智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知识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智慧只能来自于你自己的存在。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智慧是什么?而只能追问:如何获得智慧?奥修告诉我们:唯有当你将觉知(悟性)带进任何经验里,才会有智慧的发生。所以智慧只属于个人,知识则可以属于大家。智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拥有时空;知识是会变老,因为它不脱离时空。这里想提醒读者,本书不是在谈论智慧,因为知识是可以谈论的,可以传授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但本书的每一页却散发着智慧独有的芬芳--这是奥修的智慧,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可以分享他带来的智慧芬芳。你不用去捡起这些里闪光,因为属于你的智慧--只沉静在你自己的存在(beAing)里面。这本书很薄、很小,却装下了一个很大、很凝重的人生课题:智慧大门的钥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这扇大门。是为序。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