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塞尔·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本书为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回忆体的长篇小说集《追忆似水年华》第二集《在少女们身旁》。本书追忆了叙述人马塞尔年轻时的感情经历。生活在巴黎上流社会的马塞尔种情于富家少女希尔贝特·斯万(即《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中斯万先生的女儿),而希尔贝特的无情则击碎了他希望与她长相厮守的幻想。两年后,马塞尔前往巴尔贝克避暑休假,在海滩与一群少女不期而遇。这些少女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令马塞尔迷恋不已,在不拘礼节的气氛中,马塞尔和她们度过了一段快乐难忘的时光,并对阿尔贝蒂娜·西莫内产生了深深的恋情。然而好景不长,初秋的雨季来临之后,阿尔贝蒂娜首先离开了巴尔贝克。但同时,她又偷偷地告诉马塞尔避开她姨妈来看望她。马塞尔如约而至,阿尔贝蒂娜却又拒绝了他。至此,二人结束了交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渡边淳一
《一片雪》又名《飘雪》、《雪花》。故事讲述了伊织事业有成之际却遭婚变。他把性爱视为生命动力,努力追求人生美的极致。然而,最终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只留下虚空,犹如落在掌惦的一片雪。这部作品是渡边的一部情爱代表作品。以伊织这一男人的角度来写的。这无非是作者想把霞这个女性的完美表现出来的缘故。对于伊织而言,霞是美的绝对优势的具体体现。同样对于作者本身来讲,也只有霞才称得上是美的绝对优势的具体体现。在此形成了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随着肉欲本能的全面解放,霞所具有的内在美不断发生妖治的变化。这部作品中历经的时间是一年。伊织和霞是在冬季里的一天初识,并发生肉体关系的。随着春意渐浓,霞的肉欲本能也逐渐觉醒。在初夏的京都,霞的肉欲本能已进入了迷乱的境地。初秋时节,伊织与对今交往了四年的年轻的笙子关系出现破裂。而在深秋的阿姆斯特丹和维也纳,霞的肉欲本能已“成为一枝火柱”达到顶点,得到全面解放。随着冬委的到来,笙子离伊织而去。就这样,如同雪花“一片片,一片片”飘落,一段情迎来了结局。该书初版一刷为昭和五十八年(即1983年)二月二十五日,二刷为昭和五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最富盛名的名作之一,是他晚年的作品,和他中晚期的千羽鹤与雪国有很大的不同,有着令人难以言喻的清新,如果说提到哪一部文学作品来代表美最好时,我会毫不犹豫的举出这部古都! 在剧情之外的风景描述(主要在京都),彷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清新古朴的新世界,让人也忍不住想去京都一游呢!配合着优美的风景描述,古都的剧情推演在朴实中带着些许惊奇,双胞胎姊妹的意外相逢,之间姊妹情深的亲密互动,以及两个人爱情世界的辗转波折,都是让人回位再三的桥段,总之这是一部文情并茂的优美作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米兰·昆德拉
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整个这本书就是变奏形式的一部小说。相互接续的各个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个阶段,这旅行贯穿着一个内在主题,一个内在思想,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情境,其中的真义已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辨。这是关于塔米娜的一部小说,而当塔米娜不在幕前的时候,这就是为塔米娜而写的一部小说。她是主要人物也是主要听众,所有其他的故事都是她自己这一故事的变奏,它们聚合到她的生命之中,宛如出现在一面镜子里一样。这是一部关于笑和忘的小说,关于遗忘和布拉格,关于布拉格和天使们。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塞尔·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本书为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回忆体的长篇小说集《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集《盖尔芒特家那边》。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威廉·福克纳
这部“系列小说”对于了解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起了一个“入门”的作用。福克纳笔下南方人的种种矛盾都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说从巴耶德十二岁写起,一直写到他二十四岁,主要写了沙多里斯家两代人的事。通过他、他的家族与他周围的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南方内战时期与重建时期的一幅幅图景。在南方战败的颓唐景象里,福克纳致力于发掘勇敢抗争的妇女和小孩,并歌颂了她们不畏牺牲的“没有被征服的”形象。《没有被征服的》从叙述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开始,却以忠于现实、给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以来自营垒内部的严峻批判而告终。1.美国的文学史星光灿烂、大腕佳作云集,在这璀璨的“星河”里,谁最能代表美国?一个是惠特曼,另一个是福克纳——无人质疑!2.福克纳,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纳入他所创造的类似当代神话的小说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克洛德•西蒙、加缪、萨特、略萨、马尔克斯、莫言等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其推崇备至,视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导师。3.《没有被征服的》是了解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入门”作品,是福克纳最易懂、可读性最高的作品。在小说中,有着传说中的美国南方精神的展示,有什么是人的高贵的阐释,也有关于卑微、懦弱、残忍、贪婪等人性弱点不同一般作品的体现。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安·兰德
《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第二部《模棱两可》(Either-Or)。本书主题是:在人类生存中思想的作用及其必然的结果,证明了一种全新的道德哲学:理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性。小说展示了如果人类的思想开始罢工——如果每一行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见——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图景。引用这次罢工的发起者和领导约翰·高尔特的话说就是:“人类历史上只有一种人从未罢过工——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任一行业和阶级都曾出于需要罢过工,借此向世界提出要求,彰显其不可缺少的必要性——他们就是将这个世界扛在肩上、使其生存下去,而得到的报酬只是痛苦和折磨,却又从未抛弃过人类的那些人。不过,也该轮到他们了。让这个世界认识到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作用以及他们一旦拒绝工作会有什么后果吧。这就是思想者的罢工。”在兰德女士1946年6 月27 日所写的一篇《高尔特与其他人物关系》的笔记中,她简要说明了高尔特对每个人物的意义。对达格妮———理想。是她的两个追求的答案:既是天才,也是她爱慕的人。第一个追求通过她寻找发动机发明者表现出来。第二个的表现则是通过她日益坚定的信念:自己永远不会陷入爱情……对里尔登(R earden)———朋友。这种理解和欣赏是他一直都需要,但又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或者他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他曾在周围的人,他的妻子、母亲和兄妹身上寻找)。对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Francisco d'A nconia)———贵族。唯一给他挑战和激励的人———几乎就是“属于他的那种”观众。生活中只要有如此的快乐和色彩就足以令人眩晕。对丹尼斯约德(D anneskjold)———依靠。对于这个不安和鲁莽的漂泊者,他是唯一代表土地和根的人,如同拼命抵达的目标,疯狂出海远航后的港口———他唯一能够尊敬的人。对作曲家———灵感和出色的听众。对哲学家———他的抽象结果的具体化身。对詹姆斯·塔格特(Jam esT aggart)———永恒的威胁,神秘的恐惧,耻辱,负罪感(他自己的罪孽)。他与高尔特并无特别的联系———但他有那种持续不断的、毫无来由的、莫名的、歇斯底里的恐惧。在他听到高尔特的讲话和初次见到高尔特后,他觉察到了这种恐惧。对教授———他的良知、耻辱和提醒,时刻折磨他的幽灵,对他的一生说“不”的那个东西。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乔治·桑
乔治·桑,法国浪漫派女小说家,原名奥罗尔·杜邦,1804年生于巴黎,从小由祖母抚养,十八岁时嫁给一位男爵,由于对婚姻的不满,1831年到巴黎开始独立生活和写作生涯。183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乔治·桑喜欢描绘家乡绮丽的田园风光,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她的小说以发人深省的内容和细腻温婉、亲切流畅的笔触而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迷路的美丽少女爱德梅误入魔窟,为保存自己的清白展开了一场斗智,为逃出魔窟,爱德梅不得已许下诺言。这个诺言使她饱受折磨。最终,爱德梅还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自己中意的终身伴侣。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不容错过的马尔克斯经典短篇小说集,略萨、余华、三毛力荐★ 《礼拜二午睡时刻》入选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收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本★ 除了生活没有别的目标,输了,也输得愉快,别有风格。★ 这些故事与冷酷的官方无关,关于普通人面对逆境时的作为。★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那个没有姓名的母亲成了一位永恒的母亲。★ 诞生了“格兰德大妈”——拉丁美洲文学作品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第三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共收录8篇经典短篇小说,包括《礼拜二午睡时刻》《平常的一天》《咱们镇上没有小偷》《巴尔塔萨午后奇遇》《蒙铁尔的寡妇》《周六后的一天》《纸做的玫瑰花》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这些故事将读者带入普通人的私人生活,用特写的镜头、温暖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前7篇故事当中,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十分简练、十分明晰、十分客观。故事虽然平凡简单,但情感深沉、笑中有泪。人物原型和故事主题等大都和马尔克斯的生命有着某种重要的联系。《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形象来自马尔克斯童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在根据《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马尔克斯积极参与剪辑,更亲自在影片中扮演电影院售票员;《周六后的一天》则展现了一系列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主题,以瘟疫和人类的孤独为开端……不同于前7篇,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马尔克斯以夸张的笔法和磅礴的叙述,讲述了马孔多独裁者“格兰德大妈”宏大奢华的葬礼,在神话传说方面拓宽了《枯枝败叶》中马孔多的前景,预示了《百年孤独》的诞生。★ 《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是作家克制的才华,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余华★ 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深的感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本书里面说的东西是很平凡的生活故事,可是又那么深刻。马尔克斯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写的是全人类的情感。——三毛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
《我们》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首部曲,在斯大林时期被列为禁书,禁止在苏联出版。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大一统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最高峰”的大一统国,所有公民一律被以数字冠名,“号民”们并对于极权安之若素。但是极权也不能扑灭人性的光辉与,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译林本次出版的版本是直接从俄文翻译,与市面上从英文转译的版本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更精准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小说波及了1903年夏到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的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触及了道德、政治、哲学、美学、社会、宗教等一系列问题,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广阔的历史容量、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容量的长篇作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村上龙
当代日本文坛有两位姓村上的作家享誉世界。一位叫村上龙,另一位叫村上春树。在我国有许多读者读过村上春树的多部作品,《挪威的森林》、《青春的舞步》、《倾听风之歌》等已经被译成中文。而成名比春树早几年,不仅在日本,甚至在欧美亦有一定影响的村上龙却迟迟不被中国读者所了解。他弱冠之年就创造出《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获得1976年上半期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奖,一跃登上日本文坛,他为日本文学界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透明族。本书描写一群沉溺于吸毒、滥交、飙车和烈酒的青年人的堕落生活,由此开创了日本文坛的透明族流派。通过村上龙的作品,读者在理解、透视、预测当代都市生活变化和所滋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将获得深刻的启发。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贝尔·格里尔斯
本书为《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说系列》拓展版05《怪鳄河谷的远古壁画》。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条来自社交网站的神秘私信让贝克来到了澳大利亚,去寻找父母失踪的真相,然而,他却被卷入一场阴谋。为了拿到幕后黑手的罪证,贝克必须进入澳大利亚腹地寻找土著部落的长老。他要追踪足印找到正确的方向,建造树屋躲避突如其来的洪水,提防随时可能扑来的咸水鳄鱼……可是,当贝克历尽艰险终于站在神秘出现的远古壁画前,他看到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自己。
最近更新 2021-01-07
作者 : 巴尔扎克
一部传统的小说,自然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去解读。让我们着重看一看《邦斯舅舅》中的主要人物邦斯舅舅。邦斯舅舅是个旧时代的遗迹。小说一开始,便以极富象征和概括性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他那悲剧性的外表及这外表所兆示的悲剧性的命运。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那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受着激烈的动荡。贵族阶级逐渐没落,资产阶级政客、大银行家,投机商和大批食利者占据了法国的政治和经济舞台,而邦斯舅舅在这个时代的的舞台上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衣着的某些细微之处依旧忠实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样,让人回想起第一帝国时代。这个又干又瘦的老人,在缀着白色金属扣的暗绿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栗色的斯宾塞!……一个穿斯宾塞的人,要知道在这一八四四年,不啻于拿破仑尊驾一时复生,怪不得他一出场,巴黎街头早已麻木的无聊看客也不由得发出含义丰富的微笑,带着讥刺、嘲弄或怜悯:他身上无意中留存了某个时代的全部笑料,看起来活脱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化身,就像人们说帝国式样家具一样,毫不犹豫地称他为帝国时代人物。这位帝国时代人物,原本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还获得过罗马大奖。当初,国家把他派往罗马,本想把他造就成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可他却在那儿染上了古董癖,还染上了七大原罪中恐怕上帝惩罚最轻的一桩:贪馋。一方面,邦斯那颗生机盎然的心灵永不疲惫地欣赏着人类壮丽的创造,在收藏和欣赏人类的艺术创造中得到慰藉和升华;另一方面,他那张挑剔的嘴巴充满嗜欲,腐蚀了他的气节,那嗜欲潜伏在人的心中,无处不在,在那儿发号施令,要冲破人的意志和荣誉的缺口……从表面看,似乎是邦斯犯的那桩原罪——贪馋把他推向悲剧的道路,由一个具有艺术追求的音乐家沦落到一个吃白食;养成了吃好喝好的恶习,只要能够继续活个痛快,尝到所有那些时鲜的瓜果蔬菜,敞开肚子大吃(话虽俗,但却富有表现力)那些制作精细的美味佳肴,什么下贱事都能做得出来。他不仅为满足自己的贪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且还被腐蚀了灵魂,对交际场上那些客套,那些取代了真情的虚伪表演全已习以为常,说起来恭维话来,那简直就像花几个小钱一样方便。然而,这仅仅是邦斯人生悲剧的一个方面,一个非本质的方面。他的悲剧的深刻原因,在于他的穷,在于他与他的那些富有、显赫的亲戚根本上的格格不入。一个在一八四四年还穿着斯宾塞的帝国时代人物,偏偏又生活在一群七月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之中。在他身边,有法国药材界巨头博比诺,当年闹七月革命,好处尽让博比诺得了,至少与波旁王族第二分支得到好处不相上下;有不惜牺牲自己的长子,拼命向政界爬的老卡缪佐;有野心勃勃一心想当司法部长的最高法院庭长;有公证人出身,后来当上了巴黎某区区长,捞尽了好处的卡尔多。邦斯担任乐队指挥的那家戏院的经理,也同样是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从本质上讲,邦斯是个艺术家。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他才拥有青春;只有与艺术交流时,他才显得那么才气横溢。在乐队的指挥台上,他的手势是那么有力;在他的那间充满人类美的创造的收藏室里,他是那么幸福。对于艺术和美的创造,他是那么一往情深。他热爱艺术,对任何手工艺品,对任何神奇的创造,无不感到一种难以满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对一位美丽的恋人的爱。甚至,当他因为得不到爱而绝望,投入到连富有德行的僧侣也不可避免的罪过——贪馋的怀抱时,也是像投入到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崇拜之中。然而,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相悖的。对七月王朝时期那些资产阶级暴发户来说,音乐只是那些音乐家的一种糊口的手段,戏院经理戈迪萨尔看重邦斯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邦斯编的乐曲可以给他招徕观众,带来滚滚财源;对爱慕虚荣,耍尽一切手段要让丈夫当上议员,乃至司法部长的德·玛维尔庭长太太来说,邦斯搜集的那些艺术品,那些稀世珍品,纯粹是一钱不值的玩艺,艺术痴迷的邦斯,完全是一个怪物。在这些人的府上,邦斯老人经受着百般的奚落、嘲讽和耍弄,最终被逐出他们的天地,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这里,没有艺术的位置,他们崇拜的是成功,看重的只是一八三○年以来猎取的一切:巨大的财富或显赫的社会地位。剧院的头牌舞女爱洛伊斯·布利兹图说得是那么一针见血:如今这个世道,当老板的斤斤计较,做国王的巧取豪夺,当大臣的营私舞弊,有钱的吝啬抠门……艺术家就太惨了!看来,邦斯由艺术家沦为吃白食的,这不能不说艺术本身的沦丧,而邦斯的悲剧,恐怕就是艺术的悲剧了。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