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體

上帝之死

作者 : 尼采

作为古希腊文化景仰者的尼采,对于现有人类历史抱有极其悲观的想法,在提出对超人的预言后,他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在《上帝之死》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剖析,尼采认为根本没有基督教,基督教是伪造和谎言构成的,这种空前的说法曾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一本让你读起来爱不释手的哲学经典,从中可以领略到伟大思想家那超前且精妙深奥的思想。

最近更新 2020-04-2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 :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诗体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图斯特拉之名,有意对抗基督教的圣业,模仿圣典的文体,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图斯特拉升华进入超人之域的过程,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结晶,副标题为“为所有人、不为某个人而写的书”,象征地表现出尼采最后的境地。这部作品虽然包括了尼采的一切,但查拉图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最近更新 2020-05-01

当鞋合脚时

作者 : 奥修

奥修是印度人,曾研习过哲学,当过许多年哲学教授。他生在东方的文化氛围里,又熟谙西方文化,他肉体生命极其有限,只活了50多岁,可他的精神生命却是无限延长的。他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就是他的600多本著作。奥修的书都是说出来的,他语调平缓,滔滔不绝,把人类漫长的历史,通过极其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因此,只要是活着的人,都能听懂。尤其是他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简单的故事加以阐述,娓娓道来,富有韵律,使听者心动。在奥修的书卷里,我感受到的是,他力主向生命本真回归。生命其实是简单的、透明的。因此,简单是真,简单是美。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童年犹如纯静透明的水,一切都很自然而真实。人到中年,在社会的舞台上搏击,浊浪翻卷,这杯水无法透明,难以看清。到了老年,要么主动追求澄静,要么无奈回复透明,无论怎样,这杯生命之水,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的再一次透明。这是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过程,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这样的生命存在出发,无论是老、庄,还是耶稣、佛陀,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化,一切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这些人类经典文化的结晶,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所体悟出来的。因此,奥修强调体验。正因为有体验,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都能悟到真理。但是,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是发展的,也是有生命的,切忌把真理凝固。所以,我们读奥修,其实在读自己。我们面对奥修,实质是面对我们自身的生命。奥修不过是为我们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打开一条人生的通道。路还是要自己走,生活还是要自己过,从现在开始,把握住自己的生命特性,走出自己的欢乐来。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源于自然。让我们共勉。

最近更新 2019-11-21

王阳明全集之二(静心录)

作者 : 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正确评述王阳明学说,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版《王阳明全集》经过认真校勘整理,为海内外学术界深入研究王阳明学提供方便。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小逻辑

作者 : 黑格尔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之庞大,著述之宏富,内容之广博,思想之深邃,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均属罕见。作为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不仅结束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而且孕育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许多重要思想。如果不懂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逻辑学,就既难于理解西方古典哲学,也难于理解西方现当代哲学。现当代哲学离不开黑格尔,其中许多伟大的东西都源于黑格尔。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尼采哲思录

作者 : 尼采

本书收录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尼采对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可以为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思想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尼采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挑战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归结为人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引起人们对文化问题的关注。

最近更新 2019-11-21

道德情操论

作者 :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他发表于1776年的《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使他终于享有荣誉和爱戴。他于1790年去逝。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最近更新 2019-11-2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作者 : 释迦牟尼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简称《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尤其在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深受历代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和喜爱。这部经的原题目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有两种意义:1,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2,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佛教运用Vajra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着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那么,在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重重迷障面前,人们是否就一筹莫展、无能为力了呢?绝对不是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顽强也有它的克星,那就是威力无比、变化无穷、神妙莫测、光芒四射的大智慧——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这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人生哲思录

作者 : 周国平

《人生哲思录》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编选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学术性质的文字通读一遍,从中摘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并且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逐级分类,让它们尽可能妥贴地各居其位。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有什么用处呢?作者猜想是这样的:在他的老读者手中,它更是辞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论说;在他的新读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读它可以清晰地一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它们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人生哲思录》取名为人生哲思录。

最近更新 2021-04-15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作者 : 林语堂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又名《信仰之旅》。本书是个人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载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及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诲的省求。当然,这是一次兴奋的旅程,但愿我能叙述明简。深信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每一途径人人各异。哥伦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曾去探险,且历经探险途中所有的兴奋、焦虑和快乐。本书以林博士的真诚、反叛、不愿人云亦云,做一个应声虫,他要自己寻找探讨是必然的途径。因为他自小生长在牧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读经、祈祷、参加崇拜,就连他在自称是异教徒的一段时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则处世为人。他自称是异教徒,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没有记录在任何一个教会的教友名册上。他不甘心接受“装在箱子里”的信仰,当他拋弃“箱子”的时候,连“信仰”也一起拋弃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观仍是基督徒的,也许他像齐克果一样,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最近更新 2020-11-07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作者 : 南怀瑾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欢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恰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最近更新 2019-11-21

认识力·叔本华选集

作者 : 叔本华

叔本华创作的《认识力·叔本华选集》讲述了: 生命的情景好像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看不出 什么东西,要发现它的美,须从远处看。风格是心灵的表现。心灵比身体更可信。哲学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图曾经这样 说过,你记住这句话。虽然死亡可以结束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 的存在。自杀是一种怯懦行为。我们可以说生命可以看作一种燃烧过程;智慧是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光。智慧是内涵的量度,不是外延的量度。知识即权力。憎恨是一种“心灵”上的东西,而轻视则是大脑 的一种情绪产物。只有取材于自己头脑中的作,他们的作品才是 值得阅读的。

最近更新 2020-04-25

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 : 康德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其學說用其自己的說法乃是主要回答四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么?2、我應該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尾页

输入页数

(第1/7页)当前16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