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散文大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在天津中学、保定中学任教,后到北京大学任教,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张中行的全部作品集
本书介绍如何欣赏诗、如何学写诗。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 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提到的那些不耻下问的相识,以及他们的同道,舍得花钱买各种诗词选或集来读,并舍得花时间学写,以求搏前月下哼自诌的平平仄仄平的,会有一点点用处。所有这些,有的偏于介绍常识,有的偏于抒发偏见,都分题写,排个次序,算作正文。
张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是讲怎样学习文言的。津逮的本意是由渡口坐船到达目的地,后来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所以文言津逮也就是文言入门。你想学习如何以文言为借鉴吗?那就请你读张先生的著作吧,你肯定会有收获的。 张先生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我们读《文言津逮》,必须先了解张先生在学习文言的方法问题上所持的根本主张。张先生多次问过,在如何学习文言的方法问题上,多年来一直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意见偏重多读,以熟为基础求会。另一种意见是偏重摸清规律,以知为基础求会。或者说,一条路是以多读为主,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文言津逮》是张中行先生撰写的关于怎样学习文言的普及读物。先生自述在文言文选注工作中常常遇到与学习文言有关的问题,因此想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常识,以供语文教师和初学文言的人作参考。
这是一本谈论人生之道的专著。作者在后记里说明,此书是易古人的率性为顺生,意在阐发自已关于怎样活才好的种种人生见解。书稿酝酿于五十年代中期,完成于1991年5月,成书过程约四十年之久。作为著名的文史专家和饱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作者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六十个问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而且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本小书,可是经历不简单。还是五十年代中期,锡兰(其时尚未改为斯里兰卡)编百科全书,其中中国佛教部分委托中国佛教协会代为拟条目,并物色合适人撰写。条目中有一个是佛教与中国文学,物色撰写者,据说是能胜任者都不愿意担任,最后只得用与佛门有关的世俗之法,找不到和尚就抓秃子。负责抓的竟是周叔迦先生......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本书作者认为,禅是处理人生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就不能是人间的,也就必可以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讲明白。这就需要站在充满神秘气氛的视野外来看,来谈。本于这种看法,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是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以为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