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守仁驰骋沙场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梦里都不得安生。他梦到自己拜谒伏波将军庙,并赋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诗作虽然不佳,但作为梦中的作品,倒也不宜苛责。
伏波将军即东汉名将马援,他在暮年披甲南征,平定交趾之乱,功成之后立有两根铜柱作为汉帝国南疆的界标,铜柱上镌有“铜柱折,交趾灭”六字,大约是怕当地人损毁而为之的吧。
王守仁诗中所谓“铜柱”“六字”云云,所指就是这段掌故。少年王守仁能有这样的想法,半是缘于少年天性,半是缘于动荡的时局。外有蒙元残余势力不断侵犯北疆,内有各种流民暴动此起彼伏。此时的王守仁当然不会有“同情农民起义”的革命觉悟,只觉得大丈夫应当如伏波将军马援一般,戡乱定国,马革裹尸。
多年之后,王守仁取得了人生最后的一场战功,即平定广西思、田之乱,归越途中路过梧州,当真拜谒了伏波将军庙。其时念及少年梦境,将万千感慨写入两篇七律,起首便是“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命运浮沉,若合符契。而王守仁战胜之后的际遇偏偏也像极了马援,得到的是谗毁和冤屈。
《年谱》记载,王守仁十五岁时,京畿有石英、王勇作乱,秦中有石和尚、刘千斤作乱,王守仁屡次想要向朝廷上书,进陈平盗方略,却被父亲斥为狂妄,只好打消了念头。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件颇可异怪的事情,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全无功名在身,凭什么写一封信就想上达天听?这是因为明太祖定有制度,百官也好,百姓也罢,都可以上书言事,不拘执掌。虽然到了成化、弘治年间,早已堂陛深严,旧制度基本仅剩下名义,但王守仁偏偏最会将名义上的事情当真,更何况那时候他还只有十五岁,远不知道世界的虚伪与险恶。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