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八零一年到一八五一年,伦敦的面积扩大三倍,人口达两百五十万,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所有外国观察者也都惊叹於其规模。当时霍桑惊讶得目瞪口呆,亨利·詹姆斯则对其“数量之惊人”着迷又惊恐;杜斯妥也夫斯基发现这个城市“广阔如海洋……《圣经》中的场景,〈启示录〉中的某些预言便在你眼前应验。”
而且伦敦仍持续成长。到十九世纪中,施工中的新住宅随时都有四千户以上,而且整个城市名副其实是以爆炸的速度向外扩展。我们现在熟悉的扩展模式,当时已经被称之为“郊区化”。原先在十八世纪末地处边远的小村庄——如玛丽奔、坎登区、圣约翰森林及班思纳公园——到此时已经盖满了房子,而新的富裕中产阶级则纷纷搬离市中心,来到这些地方,因为空气比较新鲜,噪音比较少,整体气氛比较宜人且“有乡村风味”。
当然,伦敦某些比较古老的区域仍保有极其优雅与富裕的特色,但这些区域往往紧挨着最凄惨、最令人悚然的贫民窟。这种巨富与赤贫相邻的强烈对比,也令外国观察者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贫民窟都是所谓“犯罪阶级”的温床与避难所。在伦敦的几个地区,一个盗匪在劫掠一户大宅之後,只要随便过个街,就可以消失在迷乱交错的小弄巷和挤满人的破烂建筑物中,里头危险得连武装警察都不敢进去追捕逃犯。
当时人们对贫民窟的起源少有了解,甚至“贫民窟”一词都要到一八九零年才被广泛接受。但现代人早已熟悉的贫民窟模式,当时已经略具雏型:那是城市中的一部分,被邻近新建的大街阻隔在外;商业撤出,令人嫌恶的产业进驻,制造出噪音和空气污染,让这个区域更讨人厌;最後,只要有财力的人就会搬走,绝对不会考虑留在这种地方,而这个区域就会变得老朽、破旧,且挤满社会最底层的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