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的杨岭多吉在罗让尼玛逝世一周年时用朴素语言写下的缅怀诗句。
1992年盛夏,我前去采访,他又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诗比较长,篇首引用的只是一个段落。吟咏完毕,他仰首在椅上,椅背后面是宽大明亮的窗户。成都平原特有的淡淡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熠熠闪光。
向我讲述他和尼玛相交相知的老人陷人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话题是民族教育。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谈起这件事情时的真挚与深情令我感动。
从这本书策划时,所接触到的有关人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这种感情的流露。
大家都称他是一个“民族教育家”,与这个称谓近似的一个譬喻就是“草原上的孔夫子”。
那么,他又是怎样从一条医者的道路迷上了一条教育之路的呢。他又是怎样从一个肉体的拯救者变成用智慧之光照亮和开启众多蒙昧心灵的呢?让我们回到1960年,他创业发轫的最初时光。
1.帐篷里的摇篮
红星兽防站建立初期,除尼玛及早退的首任站长,吸收到站上工作的几名人员都没有文化。虽然要从事的是全乡范围内畜病治疗与预防这一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职工却缺乏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
这个时候的尼玛脱离寺院不久,刚刚参加革命工作,还没有机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这时,在他品格中更多的是一个宗教徒与人为善的态度,宗教能给人一个宽广的胸怀。他还更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
他要帮助同事们掌握技术和理论。没有文化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尼玛迈出了教育之路上的最初步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