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早遇见甘地时见到的是一个有定语的名字:“圣雄”甘地,还有他“非暴力之父”的声名。后来我又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其实对圣雄甘地耳熟而并不能“详”。许多人景仰宣扬甘地,但可能并不清楚甘地的“非暴力”具体究竟是些什么主张,也不清楚在印度独立的历史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甘地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对甘地事迹的了解不但很晚,而且是通过一个故事片,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执导的《甘地》,它在1982年获得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个奖项。如此得奖的传记大片,一个特点就是对史实相当考究、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从对大众普及角度来说,这确是普通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和一段历史的捷径。电影是一种煽情手段,一般来说,被电影煽过一道后会对你喜欢的人物更喜欢,对你尊重的人物更尊重。所以那次看电影的经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可以说是带着景仰走进去,满怀狐疑走出来。从此提起甘地,我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是问号。要消除这些问号,还是要看书。于是我看了《甘地自传》(Mahatma Gandhi—His Own Story),然后匆匆忙忙去了一次印度。
印度小学生仿甘地模样以示纪念
在印度旅行四十五天,最后在新德里有一天空闲,我记得新德里应该有个甘地纪念园,最后虽没有去,心里也没有太大遗憾,因为在印度到处都是甘地塑像,遇到的一打没有,七八个不止了。甘地事迹是印度学校对孩子们最正面、地位不容动摇的教育。不过近年来印度学界研究的“复杂甘地”也逐渐向民间扩散,一个例证是印度到迪拜的飞机上,就在播放刚刚上映四个月的新电影《我的父亲甘地》。虽然这不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大片,可它是部货真价实的“印度电影”——由印度导演弗洛兹·阿巴斯·汗(Feroz Abbas Khan)执导,印度宝莱坞明星阿尼尔·卡普尔(Anil Kapoor)制片,通过讲述甘地大儿子失败的人生故事,折射了甘地作为人的个性另一面:他在家里的专制,剥夺孩子们上学的机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极大困扰。虽然这无损圣雄光环,可是作为一个民间的解构,在印度也并不寻常。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