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以政治改革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事件。这场政治改革,无疑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变局,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向近代政治的转化。
在持续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变革不能说没有,但就整个政治体系而言,确是微乎其微的。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被动地建立了近代性质的外交体系,并且由这个体系来兼管与洋人、洋务有关的事宜。这个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实质上只是不触动原有政治体系的“补丁”,而且在名称上还是显示出中国对原有天朝体系(天下狄夷观以及朝贡体制)的眷恋:明明是外交机构,非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可,在称谓上以文化自大的虚矫,显示对西方人的“优势”。
正是处于对洋务运动“改制”乏力的反思,维新运动开始将制度变革视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政治制度的变革。这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外发转向内发,有了充分的主动性。由此,揭开了中国漫长的近代政治演变的序幕,虽然时间非常短暂,可所昭示的政治课题却具有久远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涉及机构精简者颇多,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精简都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而政府机构精简的真正实行,有赖于经济的近代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赖于在此基础之上的政治民主化。
效忠原则与权力平衡
但凡有点作为的君主,都很痛恨行政效率低下和办事拖沓、推诿与层层扯皮的官僚习气,常常会在整饬吏治的诏书中加以痛诋。但是奇怪的是,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衡,为了能够维持体系的稳定,宁愿牺牲效率。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效率才会与效忠并列被重视,如战争年景或者像战国那种高度竞争的时期。而在传统社会的常态(即所谓太平年景),官制上的一职多官,多头负责,相互牵制的现象几乎可以说是普遍性的。秦与西汉为政尚简,但相权已由三公分享,东汉已明显地出现三公与尚书台的分立,中枢相权再度分散,以凸现皇权的分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与尚书台三足鼎立,分掌中枢,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虚衔,三省的地位较卑的长官及属曹,成为围绕皇权的决策与行政实施的官员,三者之间的相互牵制,使大权旁落成为更加困难的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