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专题采访——主持人带了一件某省某地某厂的商品,到北京某某高档商品店询问——如果此商品摆在该店的货架上,最低可标价多少?
柜台经理看了看,答曰最低可标价四百。
这个“最低”标价,主持人告诉我们,已是它在某省某地售价的一倍了。也就是说,它在当地的售价只不过二百元左右。
又问——最高可标多少?
答曰——八百元以上。
那么,也就是说,已是它在当地售价的四倍以上了。当然,得换一个“名牌”的商标。
东西还是那样一件东西,一旦进了高档商品店,便身价倍增。一旦标以“名牌”,便不再是普通消费者敢于问津的了。
这样的商业现象,人们早已知道得很多很多,肯定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了。
节目主持人的本意,也不在于指出其中的荒唐的。看来,按照她的头脑,是并不觉得荒唐的。甚至,还认为是商业的某一种规律,是所谓“名牌”效应带给商业的好处吧。
因为,她紧接着煞有介事地对我们说——瞧,同样的一件东西,因为商标不够“名牌”,竟少卖了一倍至几倍的钱!仅此一点,计算下来,厂家每年要亏损五六千万元哪!于是乎,结论分明是——不争创名牌,怎么得了?一旦“名牌”了,岂不财源滚滚了?岂不国富民强了?岂不“腾飞”云霄了?岂不是亚洲的什么“龙”进而是地球上的什么“龙”了吗?……
然我却听出了一身冷汗。不禁对“名牌”二字产生了一种惊悸心理。并且,不禁寻思——老百姓看了这专题这采访,究竟会怎么想?同时,也就疑问多多了。
首先,如果那主持人是对着我说的,我倒是要当面请教了——那原价二百元的商品,它的原始成本是多少?不管是多少,绝对的,在成本和售价之间,厂家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否则,厂家早停止生产了,或因亏损而倒闭了。没人干明明亏本的事,这才是商业的一条规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