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四、自我与无我 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周:现代人容易患心理疾病,从哲学的角度看,根源是没有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就容易对小事情想不开。佛教对人的心理有深刻的分析,想听法师谈一谈。

济:近几十年来,西方心理学深受佛教的影响,大量吸收“正念”等内容,用于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及心理治疗。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当然,他们对佛法的介绍和应用,会根据西方人的方式去选择和表现。佛法对心理的分析很细,有真心和妄心两大体系。就妄心的系统而言,唯识宗讲得最详细。比如潜意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作为生命载体,承载生命信息,并把我们的经验转化为心理力量?除了潜意识,佛法对心理活动的分析还有种种“心所”,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普通心理,类似传统心理学中的知情意,佛教称为遍行心所,包含在一切心理活动中。二是烦恼心理,是对不良心理的剖析。三是解脱心理,是为解脱服务的正向心理。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就把心理活动分成六类共五十一种。此外,还有以五蕴所作的简单归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色代表物质的存在,受、想、行、识代表精神的存在——受是情感,想是思维,行是意志,识是了别的作用。我前两天在北师大做了一场佛学讲座,题目是“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就是帮助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佛学。

周:你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佛学,有没有一个理论框架?

济:会有一个思路。心理学有很多流派,佛教也有很多宗派,但“心”是它们共同的关注点,包括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佛教对心的认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自古以来,佛法一直被称为心性之学,因为它整个就是在解决心的问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