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陈凯歌拍了个电影《梅兰芳》,据说票房不错,但却似乎没见拉动京戏的上座率,反而书店里倒应景似的出现了一堆老伶人的传记。书里面配了些老照片,满纸弥散的都是老戏园子气息,倒是满足了像我这等没事就陶醉于京戏老唱片的半吊子戏迷的怀旧心思。不过,那阵儿最打动我的,还是友人见赠的一本台湾老学者王尔敏先生写的小薄册子,书名有点像喊口号,叫《揄扬京剧有理》。
王先生的职业是史家,对民国掌故熟得很,自己又是余(叔岩)派票友,写书也如观戏,喜欢大着嗓门直白地吆喝,文字却又不缺史家的绵细严谨,读起来有铿锵的韵律感,有时让人会心一笑。特别是一谈到对京剧艺术进行的拆迁式改造,老先生顿时满纸嬉笑怒骂,笔底波澜涌动,啸叫得风生水起,读来好不痛快!如他讲麒派头牌周信芳(麒麟童)的名剧《徐策跑城》被一帮白痴戏剧改革家绑架拍成电影,麒大师在真的城头、真的大路上又唱又跑,看看那段巉岩青砖城垛上站着一个穿戏袍的周信芳在唱戏,简直像一个老叫花穿着戏装在城头上喊嗓子,一切精彩唱腔绝妙表情全被那高大墙垛给遮掩了。更难受的是,那跑城一段,像是从疯人院里逃出来一个犯了癫病的老头,无缘无故在铺满大方砖的空旷官道上猛跑,看得让人心酸。王先生的意思是,这京戏改造果要都如《跑城》这般逼真到“写真”的地步,京剧中含蓄表现出的所有意境必毁无疑。
京剧最初本是穷人的娱乐,大小村镇上搭台子布景不讲排场也无意奢华,所以才千锤百炼成演员与观众密切沟通的表演风格。经费既然有限,自不能使用任何具象的布景,于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高楼巨厦、寒村茅舍,全都缩微在一张舞台上尽显其态。晚清京剧入宫,渐走雅致的路子,似乎不差钱,慈禧和光绪也仍然没有在宫廷戏园内追加奢华的布景,就是知道其象征的深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