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3、“大投入、大制作”的制片方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总结自己多年来的经验,邵逸夫感觉到要拍摄观众喜欢的高水准电影,一定要有完善的设备、引进新的技术,特别是要有一个配套完善的摄影棚。因为,拍电影没有摄影棚就如同搞工业没有工厂一样。

于是,邵逸夫掌管邵氏后,毅然投下巨资32万港元,买下了香港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冈,开山填海,大兴土木,建造了当时香港乃至亚洲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邵氏影城。影城占地200余万平方英尺,有影棚10座,场棚10余处,员工1000余人。

有了这样的一座影城,邵氏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1965年,邵氏出片15部电影,而1966年已经高达31部,到了1967年更是达到37部。从1973年开始,邵氏每年都有40多部电影问世,并且其中不乏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

1959年,邵逸夫在邹文怀的协助下,开始实施具有历史性的计划——大投资、拍大片、赚大钱。第一年就拍摄了高水准的大制作电影《江山美人》、《倩女幽魂》、《千娇百魅》、《杨贵妃》、《武则天》等等。并且,每部电影投资高达百万元港币。

大投入为邵氏换来的不仅仅是高额的回报,也为邵氏电影迅速占领香港电影市场和亚太电影市场起到了带头作用。邵逸夫认为,他对于电影的大投入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对不同地区观众群经济、文化深入调查的了解后作出的决定。这种战略考量,让邵氏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创富经 大生意做趋势

在商业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生意做趋势,中生意看形势,小生意看态势。”邵逸夫就深谙此道,他的成功也正说明:任何一个商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取胜,必须要能审时度势,充分掌握市场环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