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食品厂的经历,使得蔡衍明安下心来认真思索这两年的成败得失。蔡衍明不认为自己输得一塌糊涂,他开始认真学习一些管理的知识,并时刻关注市场上的风吹草动。往往一连好几个月,他都在市场上跑。后来他回忆说:那次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我没脸回家,这也好,我天天在市场上转悠,终于明白了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衍明发现台湾的稻米过剩,米果产品在台湾并没有做起来,日本的米果产品虽然在本国已经风靡,但是还没有发现台湾市场。于是,蔡衍明发现了从日本引进米果生意这样一个机会。
然而,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才是关键。当时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做中间商,从日本进口米果,然后到台湾销售,然而如此一来台湾的原料优势就没了,而且蔡衍明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他要做的就是自己建厂,生产自己的米果。于是,他跑到日本找“米果之父”桢计作,希望与他合作。然而当年桢计作已经64岁,蔡衍明只有23岁,很显然桢计作对这个合作不甚赞同:“我年纪和你差这么多,和你合作,如果不成功,我会被人家耻笑。你不成功我这个社长也要辞职。”
对于桢计作的拒绝,蔡衍明并没有灰心,他认准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他经常在桢计作下班的路上等他,跟他商量合作的事情。与此同时,他经常回到台湾调研市场以及建厂的相关情况,并作出自己的计划书。当桢计作看到蔡衍明计划书不断完善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小伙子确实用心了。于是,信奉“缘分”的桢计作最终接受了出现在他面前的这个中国小伙子,蔡衍明拿到了制作米果的技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