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重登舞台 四、京剧的传统与创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张正芳的回忆中,1950年代中期出现了京剧的大繁荣,这似乎与我们头脑中“三反五反”“三大改造”时代的印象很不一样。尤其是感觉中这个似乎应当“政治挂帅”的年代,在张正芳的回忆里,却丝毫没有嗅出政治的意味和干扰。

这是为什么?京剧在解放初真的得到发展了吗?为什么当时京剧依然有发展的空间?张正芳有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事实上,政治不是不存在。

张正芳第一次正式参加京剧界的政治活动,还是在红旗京剧团时期。那是上海市文化局组织的“五二三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作为政治上一向进步的私营剧团,上海红旗青年京剧团有四人应邀参加了会议,包括团长关正明、业务副团长陈正岩、导演江上行及主要演员张正芳。这会开了足足一个礼拜。会上,戏曲界的同仁们在一起学习、座谈、讨论,张正芳还借此机会认识了沪上各个剧种的主要演员,沪剧的丁氏娥,越剧的袁雪芬、尹桂芳……

“这次座谈会,我受益匪浅,”张正芳说,“一个,是我懂得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戏改,怎样为工农兵演好戏、排新戏;二是,认识了那么多人,还知道了那么多人对我很尊敬,原来好多人都在我小时候看过我的戏,但当时没机会相互认识。”

一切都要从“戏改”说起。从建国前夕的各种讲习班开始,戏曲改革如火如荼。195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改”运动才正式拉开大幕。

戏改涉及戏曲实践的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是改造思想。如李少春在《参加北京戏剧界讲习班的学习心得》中写道:“我感到我们舞台工作者,衣食于群众,拿出来的东西,必须注意有利于群众的行动。违反群众与不利于群众的作品应当彻底毁灭,加紧地创造出新的有益于群众的东西来。”藉此,演员的地位提高了,不再是任人欺负的戏子,而是变成娱乐与教育人民的文艺工作者;然后是舞台表演,在剧目和表演方法等方面,删除各种野蛮的、恐怖的、猥亵的、奴化的、侮辱自己民族的、反爱国主义的成分以及旧戏班社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如养女制等,强调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的一切健康、进步、美丽的因素。但是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认识水平有限,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粗暴作风”,也包括一批不该被禁的剧目由于管理者和演出者“过度”的“政治自觉”而禁演。比如张庚老师(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6年痛批某些地方的文化部门认为包拯是封建时代的官吏,就禁止一切“包公戏”,甚至“打包公(演员)的屁股”,他说:“这是对人民性理解的混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