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之前,张正芳的主打戏是《杨排风》“四打”。可1959年之后,她觉得自己发胖了,不再适合表演这出剧目,于是,《百花赠剑》成为她的必演剧目。
“在丹东演的场次特别多。三天两头要应晚会,中央首长去朝鲜,经过丹东都要留下看戏。”1961年至1963年,张正芳至少一个月要演10次左右,3年就演了200场到300场,而这些场次里,《百花赠剑》边演边提高,已经从会、好,达到精的境界,所以受到观众欢迎。
1988年沈健瑾专场演出,其中包含张正芳亲授的《百花赠剑》。
沈健瑾写给张正芳的信。
《百花赠剑》原本是昆曲的常演剧目,在其他剧种中也有出现。据张正芳回忆,中国戏校原来没有京剧《百花赠剑》这个戏。她在丹东时,晋剧的丁果仙赴朝慰问在丹东休息,和丹东市京剧团艺术交流。张正芳看过晋剧中这个戏的演法后,深受启发。“时间不长,矛盾冲突较多,我就想着能不能借鉴一下,以昆曲的版本为基础,吸收晋剧的优点,改编成京剧版的《百花赠剑》。”
在改编的戏中,张正芳不仅对情节有所增删,也更着重于人物气质和内心层次的变化与体验。她说:“《百花赠剑》的好处就在于‘真情假意’,百花公主明明喜欢海俊又不敢说,只能通过表情、眼神流露出爱慕之情,情感丰富,技巧也多。”
她举了个例子:剧中有一段剧情是,二更天,百花公主带着女兵操练后归来,演员需要在幕布后念一句“内白”:“侍儿们,回庭者。”然后女兵上来8个人,呈斜胡同的队形。此时,百花公主出场,从女兵中间穿过,亮相时有一段翎子功。掏翎子、耍翎子,手指要从长长的翎子根部往前捋,继而停住,让手中的翎子尖只留6寸,然后手心朝上,手指捻住翎子往右翻转一圈后高抬过眉,亮一个很自豪得意的相。此时的潜台词是“我回来了啦”,同时用手捻住的那6寸翎子尖要耍一个小圆圈,以这样的舞台动作来配合她的内心独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