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生产绝不能停!”——“文革”初期的国民经济 一、双轨并行,强调生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不种田了,没有粮食吃,人民怎么能活下去?”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各个职能部门,也不可避免地遭到空前的冲击和破坏。“文化大革命”发动不到一年,在任的15位国务院副总理(不含已去世一人)中,就有8人被打倒,3人“靠边站”。国务院所属46个部、委、办的主要负责人也大部被“罢官”或“靠边站”,有的部长甚至被迫害致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挺身而出,苦撑危局,竭力维系了国务院主要经济部门的运转,为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和几亿人民的基本生活,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费尽了心血。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的要使人的思想革命化,因而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妥善安排,就能够保证文化革命和生产两不误,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在还不可能预料后来“文化大革命”发展状况的时候,这段话,自然也反映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真诚愿望。

这个时候,运动还仅仅限制在大中学校和一些党政机关里进行,对工农业生产、尖端科研和国防建设等尚未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同以往政治运动相比,“文化大革命”来势更猛,涉及面更广,其矛头也越来越上指、滥指。对此,一直关注工农业生产情况的周恩来一方面也讲要搞好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他又再三强调运动的重点是机关和学校,其他行业则应“三大革命”一起抓,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开展“文化大革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