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人总能发现,在中国大多数变故的前奏始于媒体。
中国人对政治的把握敏感且脆弱。当白纸黑字堂而皇之出现在报纸上时,政府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一目了然。消息出现的媒体分量越大、级别越高,这意味着事件背后暗含的政治力量就越强,理所当然能对摇摆不定的彷徨者,要么警示告诫,要么壮胆定心。
我们国家的人还喜欢对一种规律性的经济行为定性总结,以数学方式对经济问题过程进行描述。1985年以前,集体经济的代表“苏南模式”红遍大江南北,叫好声一片。而温州模式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始终提不上桌面。
对此,温州人似乎不以为然。
然而,在中国,只有免除政治恐惧,才能保全创新因子。即使对于英雄来说,也要有用武之地。没有良好的制度空间与经济氛围,个人再大的抱负也只是南柯一梦,难以实现鸿鹄之志。长时间以来,以袁芳烈为首的温州市委领导苦心造诣、忍辱负重,他们一直在试图为温州发展找准一个清晰的原点,以此证明温州的前行并未偏离国家道路的主旋律。
“温州模式”诞生记
中国经济是一壶温吞水,总需要敢干的人作为典型来加热,温州人的行为契合改革的需求,受到刻意凸显只是早晚的问题。就在他们一面风风火火地开赴各地寻找订单,一面如火如荼地从事家庭工业生产时,不知不觉还是被嗅觉敏锐的媒体捕捉到了踪影。
1983年底到次年年初,《人民日报》围绕温州农村商品生产问题,先后比较系统地组织报道和发表评论文章。从那时起,温州步入了专家学者的视野,关于温州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逐渐增多,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