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男女还是君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读古诗,自然就会看前人的注解,这一看,有时候是明白了,有时候不但不能明白,反而彻底糊涂。

比如《诗经》中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个采葛的人儿啊”,虽然没有写明其性别,但是正如闻一多所指出的,“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应该是一个小伙子,苦苦思念一个姑娘的吧,强烈的思念让他觉得一日三秋。可是注解《诗经》的权威《毛诗序》怎么说?他认为是“惧谗”,“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一天没有见到君王,就担心有人在君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还有《关雎》,直直道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是被解释成“后妃之德”。幸亏有闻一多和他以后的许多明白人,要不,简直会让人心里怀疑:古人和我,到底是谁发疯了?

也怪孔子,非给《诗经》定性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么神光闪闪的导向在,许多正统古板的夫子们,便纷纷将《诗经》往伦理道德君臣大义上靠,把活生生的《诗经》解说成儒家正统观念的教科书。

当然不仅《诗经》,乐府里的《有所思》,明明是写一个女子想和情人分手却又下不了决心,也居然被说成“此亦人臣思君而托言者也”。总之,明明是男女,非说是君臣;你看是爱情,他非说是政治。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现在的专家们也都在许多个案中指出了其中的谬误。但是对这样一个现象的大规模和荒谬程度,似乎还认识、揭示得不很充分。

比较中庸的观点是:“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其实是,这种现象有是有,但没有那么多,许多是被误读归入此列的。就是说,支持这个结论的许多论据,恐怕是文学上的“冤假错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